探访会泽老厂铜匠坊
曲靖日报 2019-06-24 10:55:37

一个偶然机会,记者有幸来到了位于会泽县老厂乡乡政府所在地的德康斑铜工贸有限公司,目睹了公司负责人康贵友制作熟斑工艺品的部分工序。来到了位于老厂乡德所村的康贵友老家,在他的生斑制作作坊里,细看一块重达60公斤的自然铜,在铁锤与铜块的碰撞声中聆听斑铜的历史回声。

“中华一绝”会泽斑铜

在会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以灿烂的铜商文化而著称。明代末期,大批手工业者因铜的开采、冶炼、加工而来会泽定居。他们中的铜匠开始在今会泽城东铜匠街经营铜器,其中以斑铜最具代表性,称为“中华一绝”。

会泽斑铜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生产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1914年,会泽斑铜工艺品就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摘得银奖。2008年6月,以会泽张氏斑铜为代表的斑铜制作工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跃成为“国宝”。 匠人们数代相传的会泽斑铜,被鉴赏家誉为敲打出来“金属宝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泽的一张响亮名片。

熟斑的制作

斑铜又分为生斑和熟斑。在德康斑铜工贸有限公司,康贵友给我们展示了熟斑的部分制作工序。只见工人们从红彤彤的炉子里,把滚烫的铜浆倒入模具,冷却后,取出铜坯,经过无数次的锻打,一件件熟斑工艺品的模样初成。当然,淖斑、显斑、护斑等绝密工序我们是无法看到的。

康贵友介绍,熟斑工艺品是用熟铜和多种稀有金属融合铸造而成,生产原料充足,产品多种多样,价格相对较低。在这些工序当中,烧斑尤为重要,必须要用上好的栎碳,将工件埋于其中,然后让其自然烧炼,通风,升温,“火候”有严格的把握。一个斑铜工艺品,要烧数十次、打数万锤方能成型。

“漂炉”绝技

康贵友还展示了代表斑铜工艺最高境界的“漂炉”绝技。“漂炉”制作非常讲究耳、颈、身和三足的比例,要凭经验从炉的腰部打出一道线来,这道线不光是增加美感,而且还是一条漂浮线,也叫“吃水线”,完工后把炉置于水中,香炉会端端正正漂浮于水面之上,而水刚好齐“吃水线”。据说,斑铜能打到这种水平,就到了很高的境界。康贵友展示的“漂炉”,水也刚好齐炉的腰线。

自然铜与生斑

在斑铜工艺品中,生斑工艺品最好。因生斑采用纯度在90%以上的自然铜打制而成,目前,这种自然铜块十分稀少,生斑工艺品价格十分昂贵。

我们冒着小雨,穿过陡峭的老厂大峡谷,来到距老厂乡政府22公里的德所村,在康贵友老家的作坊里,领略自然铜块和生斑工艺品的神奇。康贵友给我们观看了他珍藏着的一块自然铜。铜块上,没有氧化的地方表面为红色,具有金属光泽。氧化了的地方呈绿色。康贵友说:“这块铜有60公斤多点,一个人基本抱不起来,你们要慢慢用力!”看似不大的铜块却十分沉重,在康贵友的指导下,我和朋友两个人抬起这个铜块还稍显吃力。

康贵友告诉我们,生斑工艺品制作要经过选料、净化、锻打、制坯、烧斑、淖斑、显斑、护斑等数十道工序,让自然铜块中含有的金、银、锌、镍等多种金属离子归类结合,形成晶斑交错的橘红晶面。

德康斑铜的诞生

在康贵友的作坊里,他和他的父亲一边为我们介绍生斑的特点,一边为我们讲述康贵友的斑铜故事。

生于1971年10月的康贵友只有小学文化。他的父亲是当地一名老铜匠。康贵友从小便跟随父亲学铜艺,主要打制吊锅、铜盆、茶壶等生活用具。1997年,他有幸成为会泽张氏斑铜第十一代传人张兴明的一名帮手。半年后,康贵友离开张家,开始了“康氏斑铜”的研究和试制。几年过去,他做斑铜的关键技术一直没有什么长进,直到2005年的一天,康贵友终于破天荒将一只花瓶制出斑纹来。之后,康贵友通过不停地琢磨,从烧斑到显斑,不断进行试验,终于成功掌握了斑铜工艺品的关键技术。在他的作坊里,各式各样的失败样品随处可见,每一件都深深地铭记着康贵友痴迷于斑铜制作的艰辛历程。

2013年,康贵友投资600余万元在老厂乡成立了“会泽德康斑铜工贸有限公司”,注册了“德康斑铜”商标。如今,康贵友成为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斑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康贵友的斑铜制作技艺得到了市场和大家的一致认可,他制作的斑铜工艺品丰富多彩,人物、动物、花卉、瓶罐、炉尊、壁饰、器皿应有尽有,远销全国各地。

曲靖日报特约记者 刘光信 李勇达 文/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