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人未圆|齐凤艳
——诗歌《中秋,月圆的日子》赏析
珠江源晚刊 2019-06-13 13:50:39

农历八月天高气爽,秋花争艳,骄阳尽洒。人们在八月十五团聚,或收割,或游玩,或聚会畅饮。夜晚,圆月如盘,皎皎银光下,闲谈取笑,啖果品饮,实乃人间乐事。然而,人有悲欢离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黄官品老师发表于2018年9月24日《荆州晚报》的《中秋,月圆的日子》,以月圆之完满衬托人事之残缺,读来哀婉嗟叹,几丝惆怅,几番回味,几许凄美。


中秋月上中天之时,诗人独立窗前,对“窗外的月”没有费笔墨描述,这是一种留白的写法,这圆月令诗人“心里慌慌的”,月“明得要命”。“圆”与“明”本应该是中秋佳节的期盼,在这首诗里,此“圆”此“明”却令诗人的焦虑忧愁之情一寸更比一寸深。


就连桂花的芳香此时也是逼迫人心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远在天涯的人/忽然想起什么。”原来,诗人在这团圆之日却是一位羁旅之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秋风是不是从家乡的方向吹来的呢?还是它在这八月十五的夜晚正朝着家乡的方向急匆匆奔去呢?如此月圆如此客,桂花晚风唯寄恨。


此时,窗台上的一只蟋蟀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诗人通过与窗台上一只秋日的蟋蟀相比框,将自己内心的悲凉和落寞进行了一次艺术性极高的传达。刘勰《文心雕龙·夸饰篇》说:“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诗人心绪被牵扯到蟋蟀身上,观蟋蟀而表达自己的伤感,所以当诗人描写蟋蟀的时候,无时不在联系自己的处境与心境。秋天到了,蟋蟀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那苍老的脸,既是蟋蟀的,也是诗人自己的。蟋蟀体色为暗色,夜色更是给它穿上了夜行衣。夜行即漂泊,即无家可归。最令人凄婉的是诗人对蟋蟀叫声的描写:“冷清地抱着一架如琴的手脚/悄然演奏/心中黯然无声的世界。”外在的声音与内心的空无形成强烈对比和反衬。蟋蟀的叫声,让诗人的心被揪住,被撕开,之后被掏空。


圆月挂苍穹,诗人的心却是破碎的。今日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春愁难遣强看山”,中秋拜月之礼不能免。放置拜月之饼与果的桌子比月圆,这说的是事实呀。天上的月不是最圆,却是虚幻的理想,人间技艺能制造完美的圆,而人间却总是不圆满。举杯灌醉自己吧,偷偷回味一位青春年少时相遇的女人,与之未谋面久已,不知是否红颜依旧?


整首诗,若暂不提诗人的心绪,意境非常优美,诗人用了“以乐托悲”的写法。我之所以非常喜欢这首诗,是因为我感悟到了其中的美!诗中有明月朗照,清辉万里缥缈;有秋风弄花,暗香袅袅飘逸;有蟋蟀鸣叫,天籁胜管弦悠悠。然而佳节美景,入画意境,都不敌诗人对一位女子的思念。相思和相思之苦,是国色天香,缺憾是一种能震撼心灵的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