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红色老区金色梦
曲靖日报 2019-05-22 11:31:39

解放战争时期,龙海山革命老区曾经是滇黔桂边纵三支队长期战斗生活的地方,老区人民唱着《金凤子花开》跟随边纵闹革命,为解放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龙海山革命老区人民揣着苦荞粑粑、吃着烧洋芋、喝着淡酸汤,在贫瘠瘦薄的喀斯特地貌上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故事,“陆良八老”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今,伴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纵深推进,龙海山革命老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温暖阳光照耀下,雄赳赳地吹响了脱贫攻坚集结号,全面打响了老区脱贫攻坚战。

4月上旬,记者前往陆良县龙海山革命老区采访。漫步在占地162亩、总投资1.5亿元,集农贸市场、群众广场、269套商住一体农民自建房(含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停车场、宾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陆良县龙海乡“红色幸福家园”,尤其是站在大理石铺设的红色幸福广场上,看着足有一公里多长且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一排排充满时代气息和现代色彩的建筑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改善基础设施 条条道路“硬”起来

龙海山革命老区主要涵盖龙海乡和活水乡,共有17个村委会116个自然村53996人,云南省三大革命老区之一。

长期以来,龙海山革命老区由于位于高寒冷凉山区,加之石漠化面积高达51%,以致贫困面积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陆良县最为贫穷、偏僻的地方。如何才能彻底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环境,早日圆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金色梦想?龙海、活水两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脱贫攻坚“牛鼻子”,将扶贫工作与改善基础设施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按照“要致富,先修路”的思路,相继从石缝中修筑起一条条通向县城、通往行政村、通达自然村的弹石、砂石公路。在此基础上,逐年争取项目和资金进行道路硬化,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内通外联的公路网络体系,两乡共有道路659公里,其中活水乡所有行政村和93.6%的自然村均完成道路硬化,而龙海乡的行政村道路硬化率也达到百分之百,自然村硬化率达到97%。另一方面,紧紧抓住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契机,以建立健全“路长制”“共管制”“保洁制”“绿化制”“巡查制”等为抓手,全面压实道路管养主体责任,确保条条道路畅通、洁美和安全。驱车行驶在层层绿荫包裹的乡村道路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一年两熟葡萄。

道路基础设施的显著变迁,首先带来的变化就是加快了物流速度,大山里的土猪、土鸡、香椿、臭参(云南参)及其他绿色农特产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而群众急需的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得以第一时间送达。其次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的出行条件,昔日慢悠悠的“老牛车”“小马车”完全被摩托、轿车所替代,半数以上的人家购置了摩托车,五分之一的人家购买了面包车或小轿车。活水乡格德村村民王建启说:“过去,我们每进一趟县城,来回至少需要两天时间。现在,当天去当天就能回来,事情还办得圆圆满满,实在方便多了。”

彝族同胞载歌载舞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提升人居环境 村村寨寨“靓”起来

龙海山革命老区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3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差异、生活习惯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不一,彼此间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大不一样,即便是相近相邻的村寨,其村容村貌也存在明显区别,有的就像美丽的“白天鹅”,有的如同灰头土脑的“丑小鸭”。

如何改造和提升人居环境,让每一个村寨都“靓丽”起来,龙海乡和活水乡党委、政府在引导群众整治村庄粪堆、土堆、草堆“三堆”,实施村庄净化、亮化、美化工作的同时,坚持双管齐下。一方面,紧紧抓住易地搬迁契机,累计整合项目资金7649万元,实施了6个易地搬迁项目,有效改善了280户人家的居住条件。活水乡新台子村委会老虎箐村老百姓长期以来“喝的是‘困塘子水’,走的是稀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子”。2016年以来,该村紧紧抓住易地搬迁良机,着力改善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除了通过国债人畜饮水项目解决人畜饮水难题外,又通过整合各类资金硬化了直达村委会的道路。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统规统建统管”的办法,在老村子附近建盖了32套新颖漂亮、错落有致的砖混结构新居,致使群山环抱中的老虎箐村如同一幅 “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优美图画。另一方面,采取“农旅结合,借势合力”的方式,着力打造民居民俗精品亮点。龙海乡大新村村委会小新村是一个纯彝族村寨,过去由于村里没有固定的垃圾堆放场所,以致乱堆乱放现象十分严重,加之排水沟渠堵塞而导致污水横流,臭气熏天。2016年,小新村通过民族团结示范村100万元建设资金的注入,撬动了来自扶贫、烟草、畜牧、水务、住建等部门的近千万元帮扶资金,建起了颇具彝族特色的民居105套,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看着自家漂亮的新房子,建档立卡贫困户梅富建、万香珍夫妇高兴地说:“金凤子开花幸福来,贫困户碰上了好时代。像我们这种穷得叮当响的彝族人家,也能体体面面地住进这种好房子,真是托了党和政府的福呀!”

活水乡石槽河村鸿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召开股东分红大会。

搭建发展平台 家家口袋“鼓”起来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活水、龙海两乡党委、政府领导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作为陆良县脱贫攻坚主战场的龙海山革命老区,如果仅仅局限、停留在传统的小农经济层面上,长期依靠种植烤烟、包谷和零星饲养牛、羊、猪、鸡,不从根本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探寻全新的增收致富路子,就不可能开拓出后续发展的“新路子”,拔掉脱贫致富的“穷根子”,摘掉戴在头上多年的“穷帽子”。

两乡党委、政府充分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找寻和探索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径和办法。龙海乡经过广泛调研和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在海拔较高的雨古、小寨、树达棚等村委会大规模种植臭参(云南参),集中精力主打“云南参”牌,并同步组建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成功培育出10多名农民经纪人,采用“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把小小的“臭参”弄得风生水起,成功打入省外市场。2018年,全乡云南参种植面积达到4810亩,产新鲜“臭参”3126吨,年产值达2188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建华家,过去光靠种植包谷、洋芋、荞子、小麦维持生活。自从改种云南参后,经济一天比一天好转,去年仅种植云南参一项,收入3万多元,一举摘掉了戴在头上多年的贫困户“帽子”。活水乡石槽河村党总支围绕“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做文章,按照“党总支+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采用“党员干部带头资金入股,普通农户自愿以资金或土地入股,贫困户主要以土地、劳力入股”的办法,筹资650万元组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不仅大规模地种植了颇受市场欢迎的“美人椒”“令波春红”早晚熟葡萄、羊肚菌等,还大面积养殖了鱼和小龙虾,办起了100头母牛的现代化“能繁母牛养殖场”,用产业支撑脱贫攻坚,以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全村184户人家自觉自愿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其中1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参与入股。今年春节前夕,石槽河村鸿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召开股东大会分红,入股最多的一户人家分到了14000元,就连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昆生家也分到了7000元的大红包。

曲靖日报特约记者 顾贵明 王虹 文/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