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张氏斑铜”传承人张伟:初心承技艺 使命传斑铜
掌上曲靖 2019-11-12 22:56:29

11月6日,刚刚获得曲靖市首批“珠源工匠”殊荣的会泽“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人张伟在他的工作室对记者说:“从小耳濡目染,斑铜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我,我就想把这项技艺继承下来。成为传人后,我才感到要将斑铜产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使命艰巨。”

初到会泽,在以“张氏斑铜”家族居住地命名的“铜匠街”,记者老远就看到一户人家门头上挂着“张氏斑铜制作技艺传习馆”的牌匾。刚刚参加完上海沪滇合作交流展览会,正返回家中还没喝上一口热水的张伟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去。庭院右边一面墙上挂满了手工制作的工具,两个年轻的学徒正在做着水瓢。在琳琅满目的斑铜展品室,张伟拿起一件件“宝贝”向记者“炫耀”,“张氏斑铜”的历史、现状、未来在他的侃侃而谈中清晰呈现出来。

1914年,张氏第十代传人张宝荣、张宝华兄弟制作的《斑铜鼎》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银奖。这是斑铜工艺品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会泽斑铜名噪一时。

张伟自幼深受地域文化和家庭熏陶,高中毕业后,怀着对手工斑铜制作工艺的热爱,报考了昆明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进行深造。在学习过程中,他主动向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教授“取经”,就斑铜制作过程中最保密、技术含量最高的显斑着色工艺进行学习。用进口原子吸收仪、光谱仪等精密仪器分析药水成分,并科学量化其传统配方。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改进铜制工艺品容易在空气中氧化变色起铜绿的技术难题,为会泽斑铜制作技艺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现在经过防氧化、钝化处理的斑铜工艺品已经能长时间放置室外不易氧化变色。

2011年张伟大学毕业后,被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录用,从事贵金属的分析化验研究。当时斑铜产业的现状是,能完全掌握斑铜制作技艺的工匠已寥寥无几,且工匠大多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会泽斑铜工艺传承濒临绝境,家传300多年的斑铜制作技艺亟待传承,厚重的家族历史责任促使张伟下定决心将祖辈的技艺传承下去。他辞职后,在父亲悉心的教导下,经过数年的学习钻研和磨砺,掌握了斑铜制作的整套工艺流程,2013年成为了会泽斑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

张伟拿起一个新设计出的葫芦挂件饰品说:“有了技,还需要有艺,没有艺术品位,是当不了一个好工匠的。为了提升自己在工艺美术设计方面的修养,他一个工科男又到云南艺术学院进修,参加中国艺术铸造行业金属表面着色研讨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铜表面高温着色工艺。参观全国最大的铜文化产业基地,学习国内一流的硅溶胶熔模铸造工艺,解决熟斑生产工艺中精细度不够、成品率不高的技术难题。

“技艺要传承,首先要面向市场,养活自己。”张伟先后贷款40万元囤够了他制作1至2年斑铜器的天然铜原料。将现代造型艺术设计运用于创作之中,不断创新突破,用更加科学时尚的眼光来审视这项古老技艺,使斑铜成为既有传统艺术又有时代气息的工艺精品。展示架上的斑铜作品,有传统的鼎、瓶、樽等器皿造型,又有创新设计的人物、动物,还有面向大众需求开发的斑铜钢笔、葫芦挂饰、斑铜茶刀、斑铜象棋、嘉靖通宝吊坠、斑铜书签、斑铜茶具等现代文创饰品。在作品档次上,“生斑”和“熟斑”同时并举,在工艺上追求精致、细腻,斑纹与色彩协调,为传统会泽斑铜注入现代元素。自然铜原料作品“生斑花瓶”独树一帜,2014年被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2年,张伟建立“张氏斑铜制作技艺传习馆”,带徒传艺。“‘斑铜’的技艺和作品,认识的人还是太少了!我想要走出会泽,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斑铜。”他积极配合央视的专栏节目录制、各类报刊杂志进行宣传报道,参加上海沪滇合作交流展览、深圳文博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昆明南博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等面向全国推介、传播斑铜文化。并和云铜集团冶炼加工总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共同开发云南斑铜工艺品,培养制作斑铜的高层次人才,挖掘云南斑铜文化进行全面深入合作……“天天忙得滴溜溜地转,三十出头的人了,连说媳妇的时间都没有”付出总有回报。2017年,张伟获得第七届省级拔尖乡土人才殊荣。2018年,获云南省云岭技能大师称号。

目前,张氏斑铜传习馆生产的工艺产品种类多达100多种,生产规模年均达到2000多件,年产值200多万元人民币,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

“受到原料紧缺、传承严格的原因,手工煅打斑铜的成品数量越来越少,加上传统手工技艺已经不再受现代年轻人的追捧,斑铜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挑战。”但作为斑铜发祥地和斑铜世家的传人,张伟觉得传承家族的手工技艺不仅只是一种兴趣、一份情感,还是一种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更是自己终身担负的神使命。

曲靖日报记者 张锦文 文/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