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人的坚守与传承——罗平夫妻珐琅工艺
掌上曲靖 2019-11-07 11:44:07

在1965年的湖北,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柄锋利的武器,时隔千年,这柄属于越王勾践的青铜剑,除了布满规则的花纹之外,在它的剑把上还保留了嵌着珐琅的釉料。这样的发现不得不令人感叹古人思想与技艺的神奇。

珐琅,这种将矿物颜料或填或嵌于金属或瓷胎上,经高温烧就而成的釉质,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存在。而在形形色色的珐琅工艺传承人中,不得不提的是来自曲靖市罗平县富乐镇富乐村的两位老人。

在走访了一些当地居民之后,记者来到了罗平县罗雄镇红星街68号,这是两位老人在县城里的店铺。

开门的是一位笑容可掬的老太太,名叫区稳花,门里坐着一位显得十分严肃的老爷爷杨学芳,他戴着眼镜坐在案台边,手上捧着银饰的样子如同一曲优美的舞蹈动作。这一家制作珐琅工艺的夫妻老店在老两口的手上已经开了多年了,一开始是为了谋生,而现在是为了传承。

“祖传的技艺,我肯定是要传下去的。”杨学芳老人目光坚定。

老两口给人的感觉就像那些摆放在案台上安静而精美的银质珐琅,笑容可掬的区稳花负责和客人打交道,严肃的老爷子杨学芳则负责静下心来制作出精美而富有生气的珐琅饰品,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如同珐琅银饰的制作工艺与古老传承,饱含着手艺人的心血与思想,蕴藏着先贤们的哲学与智慧。

杨学芳和老伴儿区稳花,今年都已经64岁了。据杨学芳老爷子说,自己的这门手艺已经掌握了四十多年了,当初他十五六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银质珐琅,学了三五年就已经能够独立制作了。

“虽然我父亲非常严厉,有时候哪里有一点做不好就会挨骂,但学成之后还是受到父亲表扬了,他说我聪明!”说起这些,杨学芳老人有些唏嘘,仿佛过去的时光就在眼前,父亲的教导还历历在目,他也颇为自豪,显得十分高兴。

这门珐琅银饰的手艺是杨学芳老人祖传的手艺,到了他手中已经是第四代了。以杨氏工艺制作的珐琅饰品,不仅制作精美、价格便宜,而且技艺成熟,远近闻名。

“最开始谈不上喜不喜欢,家里的手艺,当时还传男不传女,为了传承必须要学,而且以前珐琅首饰也很流行,为了生活,自然而然就吃了这碗饭。”杨学芳老人笑着说。

相比起妻子区稳花来,杨学芳除了在谈到学习珐琅的时候显得健谈,其他时候都处于一种比较安静而严肃的状态,可能手艺人就是这样,只有静下心来,一丝不苟,才能够做好手中的活计。

区稳花自二十一岁就嫁到了杨家,一开始只负责销售由杨学芳做出来的珐琅成品,后来,她又慢慢地学会了挑蓝、配花……两夫妻一路扶持着,一路相濡以沫。

老两口年轻的时候还没有这家店铺,每次在家做好饰品就带到富乐村的一些乡街子去卖,因为饰品的技艺好,质量过硬,做工精美,所以两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还有一些珐琅银饰的爱好者会特意来到夫妻俩的家中购买银饰,方圆百里,提起杨氏的珐琅饰品,没有人不知道的,没有人不称赞的。

“一开始还是挺苦,有时候拌嘴吵架,气得一人头扭朝一边,生着闷气都还要干活。活要干,架也要吵,再苦再累,心里面也是开心的......”区稳花老人这样说着,脸上显露出几分怀念的笑容。

“人老了,不常来了。”杨学芳老人将刚刚制作出来的一个精美的银饰放在案台上,然后和区稳花老人一起退出了这家饰品店,关上了大门。

老两口生活挺好,膝下有两男两女,但因为孩子工作的原因,所以不久以前两口子从富乐镇的家搬到了孩子们住的罗平县城。县城中的老两口虽然生活没有什么问题,但偶尔还是会心心念念地牵挂着自己的这门手艺,所以儿女们就自作主张在县城里为老两口寻了这么一个店面,不为赚钱,就只为了给两个老人一个寄托,所以一有时间,老两口就会来到这所店铺,温习温习手上的技艺,保养保养那些精美的饰品。

现在,杨学芳已经很久没有再“打银压坯”了,也很久没有“发蓝”了,仅仅做一些比较简单的上色和保养工作,店里的货都是徒弟供应。但即便如此,那些附着在银饰表面的色彩依然鲜艳着,如同杨氏珐琅工艺,将会在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群人的手中,悄然传承着……

曲靖日报记者 陈泓洁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