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敢行|赵建平
掌上曲靖 2019-11-06 11:25:25

先前没有去过古敢。只知道古敢水族多,是云南省唯一成建制的水族乡。所以很久以来就想去一次古敢,看看古敢的山水和水族的民风民情。

去古敢之前,我先是看了与古敢相关的一些文字。仔细阅读了曲靖史学研究者杨平原老师写的与古敢相关的文章,对古敢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同时,我还请富源的郭为萍老师帮助联系了富源文联的卢志章主席。在卢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又得以联系到了古敢乡的曹月祥老师。

去的时候,我们从宣威经过鸡场,过富源县城,驱车数百公里,到古敢时,已是中午一点多。早先联系好的曹月祥老师和被称为水族文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张学勤老师,在水族服饰及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关翠老师的小院子里,已经候着我们一行,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古敢,在水语里,是箐林中有水的意思。单看这个解释,就可以知道这里山多,林多,水多。古敢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孤峰独立,青山突兀。全乡辖三个村委会,六十一个村民小组,有汉、水、彝、苗、白、回、布衣和蒙古八个民族,总人口为一万六千四百多人。其中水族人口五千七百四十二人,占全乡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古敢地处低热谷槽区,毗邻黄泥河,年平均气温十六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五十三。青山秀水,峰峦叠嶂,铺展出古敢优美的自然风光。因而有 “桂林山水甲天下,古敢山水甲桂林”的美誉。

古敢山多,有山就有水,有水则有树。山如拳,如指,如乳,耸立成峰。高高矮矮的山头,连成披绿叠翠的峰丛。异石生于山间,或立或卧,俯仰生姿,为石峰,为石丛,为石林,皆有气象。石有奇者,被当地人称为“石榔头”,生于石山,如榔头锤子,如老者禅悟,立于天地,披风淋雨,于浮云舒卷中生根土中,岿然屹立,遇风雨释然,逢雷电亦释然,化入空无,无惊无惧亦无欲无求。古敢水多,补掌河、木浪河九曲回肠,润土湿地,而在古敢的岩溶地下,又分布着众多泉眼,泉水叮咚,汇而为潭,成溪,成河。小桥流水,灵秀中可见古敢风情,蜿蜒处可觅山水写意。山上多树、多竹、多奇花异草。林为松林、杉林,在古敢洒交凼,有金丝榔树,传说已有千年树龄,被当地人奉为神树。而在大大小小的青峰上,有野生刺梨,竹子和低矮的荆棘灌木,常年葱葱郁郁。也生黄朵香,虎头兰等奇花异草。林木阴翳,野竹苍翠,隐天蔽日中可见层次。这景象,凸显出古敢的秀美绝伦。而山与山之间是一摆摆的坝子,正长着金黄黄的油菜花。古敢的油菜花,没有罗平油菜花的规模,但也绽放出精精神神的气象。一山的葱葱郁郁,一地的流金淌玉,在眼前长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敢的村寨,大多座落在低缓的丘陵和河谷坝区,多为白墙青瓦,掩映在竹树丛中。水族聚居的补掌、热水、都章、咚喇、大寨,这五个寨子,在古敢统称为“水五寨”。传统的水族民居多为 “人住楼上,牛羊豖犬栖下”的建筑。水族人民“好水滨,构楼居”,在建筑的造型结体和功能装饰等方面独具特色。房屋大多是“人楼居,梯而上”的古越人茆榫“干栏”式结构,“上以自处,下居鸡豕。”底层大多作为喂养禽畜,堆放生活用品及杂物之用。这种房建与水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具有防潮、防兽、防盗、防虫蚁的功能。建房的时候,水族人依照水书宜忌行事。起房立柱,大多选用卯时。“卯者,茂也”。“茂”,水书中含有生育、发达的意思。这种建筑,体现了水族人民对自然山水的依恋和尊重。宅居结体多为一正两耳房的庭院建筑。房屋装饰清秀简约,富于朴素的视觉美感。正房一楼一底,左侧耳房略高于右侧耳房。这种传统的水族特色民居,在古敢,现在已经不多见。我们看到的多是白墙青瓦的建筑,有关水族民居特色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湮没于岁月之中。在古敢的“水五寨”,好在还保留了一些他们的生活习性,他们的村寨,仍然保持了与水的密切关系。如“补掌”,水语为“河边”。“咚喇”,水语为“水边唱歌的地方”。“热水塘”,与寨子旁侧的温泉相关。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最终没有见到水族传统的民居建筑,这给我们此行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来到古敢,理当了解古敢的历史。古敢旧属安边营。而安边营归属于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中的夜苴部,元统治者为加强对夜苴部的统治,据《康熙平彝县志》载:“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立亦佐县。亦佐县治地在夜苴部巴兰乡乌龙箐。据杨平原老师的《古敢旧事》中所说,它在亦佐村东五里,今叫拖古。夜苴部是由沙氏、安氏等不同姓氏组成的彝族部落联合体。在亦佐置十营,分上伍营和下伍营。安边营即为十营之一,属于下伍营。至民国,安边营改称为安边乡。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于富源黄泥河区,后从黄泥河辖区分离,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成立古敢乡,这也是云南省唯一的水族乡。

徐霞客游云南,入滇首站即为古敢,在他的《滇游日记三》中,曾详细记录了他至古敢的事情:“入寨门,则门闭久矣。听其舂声甚遥,号呼之,有应者;久之,有询者;又久之,见有火影出;又久之,闻启内隘门声,始得启外门入。即随火入舂者家,炊粥浣足。虽拥青茅而卧,犹幸得其所矣。既定,问其地名,即碧峒也,为亦佐东北界。”在《滇游日记四》中也有记述:“起观两界山,已出峡口,碧峒在西南山下……碧峒在亦佐县东百里。”此两处文字,不仅道明了古敢位置,还写了水族人民“拥青茅而卧”的生活习性。由此可见,当年徐霞客去黔入滇,古敢即为首入之地。文中所说碧峒,据考证,即为现在古敢的下笔冲村。

据张学勤老师介绍,水族自称“睢”,因传说水族发祥于睢水而得名,民间有“饮睢水,成睢人”之说。水族的族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越人。古越人种姓繁多,称谓不同,历史上称为“百越”。水族来源于古代“百越”中的“骆越”,后历经战乱而至现在的富源古敢和黄泥河等地。族称据明末邝露所著文献《赤雅》一书中“水亦獠类”的记载,“獠”,有指少数民族之义,说明水族先民为古“百越”族群中的一支系。在一些史籍中,水族也称水家苗、水家夷、水家等。他们的生活习俗多与水有关,被称为“住在水边的人”,后逐步发展成为单一的一个民族。

水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她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历法,水族文字起源于殷商时期,字迹与刀刻的甲骨文、金文颇多类似。因而也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族文字以及用这种文字著编的典籍,即为“水书”。它兼容了图画、象形、抽象文字的特点。据说水书只有四百多个单字,并且多用于巫术活动。这些文字多靠誊写抄录,并没有刻板印刷。古敢的水族,在生产生活中,也多使用汉语,精通水语的人,并不多见。但据张学勤老师所言,在古敢的学校教育中,现在已经开设了水语教学,这对于水族文化的传承,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我们去到古敢,在张学勤老师的带领下,有幸看到了他们古老神秘的“水书”。据说水族民间教授水书的人被称为“水书先生”。“水书先生”在水族民间享有崇高的地位。水族拜师学习水书时,有严格的拜师程序,他们拜的是水族正神陆铎公。水书先生首先于供桌前念诵祝词施礼,恭迎陆铎公前来享用祭品。拜师时,水书先生要念祝词,祝祷之后,拜师弟子将供桌上的水书从头至尾翻一遍,拜师仪式才算结束。

水族民俗节日较多,几乎月月有节。诸如端节、祭龙节、十月舂牛粑节等。端节,是水族最隆重的节日,如汉族的春节一般。主要活动为祭扫和赛马。水语称“借端”,意为吃端,是新年开端,有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意思。水族端节属古代稻作物候的部落庆典节日,过端时候,水族村村寨寨敲击铜鼓,吹笙唱歌,颇有气势。三月的祭龙节是水族最热闹的节日,祭祀的仪式是在树下,祭祀时请老麽用水语祝辞祷告,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六畜兴旺。祝辞翻译为汉语,则是“赫赫洋洋,水生龙潭,杀猪宰鸡,祭献龙王。甲乙丙丁,风调雨顺,子丑寅卯,龙凤呈祥。年年岁岁,平平安安。”的意思(引杨平原老师之语)。祭龙之后,便开始“对歌会”。男女青年相互邀约,对歌地点不限,场面壮观,观众如潮。现在的“对歌会”,大多在古敢和水五寨的文化广场上进行。届时,古敢的水族人民身着民族盛装,敲响铜鼓,载歌载舞。在古敢文化中心,我们看到水族特有的铜鼓,上面雕饰着精美的图案花纹,瓮桶、鼓棒、鼓栓一应俱全。听说击鼓时,一人击鼓,一人抱桶,击鼓人右手打鼓面,左手打鼓腰,节奏有力,雄浑奔放。十月,他们会用新米舂粑粑祭祀牛王和喂食家里饲养的牛,祈愿“牛吃,牛出力,来年好收成”的意思,所以水族人有“十月不舂粑,牛魂不归家”的说法。

水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他们的生活中,能指物即兴而作,即兴而歌,即兴而舞。内容多以爱情和他们的生产生活为主,以歌定情、以歌传情。唱歌时信手拈来,妙趣横生。

水族的民间舞蹈有“狮子舞”、“木叶琴舞”、“梳妆舞”、“竹竿舞”、“斗角舞”、“板凳龙舞”等。“狮子舞”源于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因此用“耍狮子灯”来纪念唐僧师徒;“木叶琴舞”是水族男女青年增进感情交融的舞蹈,一人吹奏木叶,一人弹奏月琴,其他人翩翩起舞;“梳妆舞”是水族男女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舞蹈,由一男一女表演,男的舞扇,女的舞帕;“竹竿舞”是反映水族人民生产稻谷过程中的舞蹈,其主要内容为表现栽秧、收割、打谷的场景。“斗角舞”是两条牛斗角的民间舞蹈,崇尚农耕的水族人民喜爱牛,借助舞蹈的形式,表达对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我们去到古敢,有幸遇到了曲靖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族服饰及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关翠老师。她给我们详细介绍了水族服饰的特点,并带领我们参观了她的水家民族服饰扶贫加工厂。过去,水族服饰大多体现为短衣长裙,用料多为麻布,喜染青、蓝、黑、白四色,整体呈现出素朴淡雅的服饰风格。衣襟绣有花边,服饰多选择水族所喜欢的花草为图案。水族男装过去着大襟无领蓝布衫,头上缠包头。而女装着青黑蓝色圆领宽袖短衣,结布围腰。现在的水族着装,大多已经被汉化。但水族女服仍然保留了鲜明的水族服饰特色。她们所织染的“水家布”,结实耐穿,印染独特。着色以青、蓝、黑、白为主。据说,女性结婚前后,她们的着装有不同之处。婚前喜用浅蓝、绿色或灰布做成,上衣以绸缎为主料,衣身衣袖内收,胸佩绣花长围裙,头发成束盘在头上,外包“包头帕”,素雅文静。已婚妇女袖口、环肩、裤脚口,镶蓝杆花边。胸配绣花长围腰,发髻打成螺旋形,盘于头顶,外套马尾毛编制成的发套,俗称“打转”。并且男女包头也不一样,包头配以 “耍须”。在扶贫工厂,一位水族大姐还专门为我寻了一顶包头,戴在头上,佩戴包头时候,耍须男左女右。水族服饰禁忌鲜艳色彩,他们喜欢浅淡素朴,这体现出水族人民朴素大方的审美观。

水族人民热情好客,待客以酒为贵,“客人不醉不罢休”。喝酒必唱酒歌。在王关翠老师的家中,我们刚一上桌,曹月祥、张学勤和王关翠老师,就给我们倒上用三七泡制的满杯酒,醇厚绵长的酒端在手里,高亢激昂的祝酒歌立即就唱了起来,热烈的场面,让我们一行感受到了水家儿女对远来客人的浓浓盛情。唱完酒歌,曹月祥老师带头喊一声“秀”,我们也学了他们,喊一声“秀”,随即将酒一饮而尽(秀,即为干杯的意思)。水族人民喜食酸辣,有“无菜不酸,无辣不食”的习俗。水族酸汤极有特色,有辣酸、毛辣酸、鱼酸、臭酸等多种。其中以辣酸为最。辣酸用新鲜红辣椒加工制成,食用时,把绿菜、嫩竹笋、大叶韭菜等各种蔬菜煮熟,舀适当酸放入,煮开即可。佐以糊辣椒面、盐巴和着菜汤做成的蘸水,食用后,通畅开胃,味道鲜美。听说水族人家家都会烤制米酒,逢年节庆典、亲朋相访,都离不开以酒待客。我们喝着水家人的酒,吃着水家人精心做成的菜肴,心里暖意融融。

这次去古敢,刚好是打春之后,适逢省上对古敢的脱贫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在扶贫加工厂,我看到了古敢乡的几个干部,正在忙着和下笔冲的村民促膝交谈,不时地传出爽朗的笑声,那笑声,感染着我们。我想,在未来的生活中,古敢大地必将在春风荡漾中,谱写出精彩的篇章。古敢的各族儿女,在春风化雨的滋润下,也必将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