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读书法
李卓君
唐太宗登上帝位后,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使战乱后百废待兴的唐朝走向了太平盛世。这些政绩的取得,不仅与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等惠民政策息息相关,也与唐太宗勤奋读书,善于从书中汲取经验教训密不可分。
李世民自16岁起,便随父兄起兵,十几年间东征西讨,无暇读书。当上皇帝后,他深感自己读书太少,常常“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理政之源”,认真学习治国理政之道。为知晓历代帝王的得失,并引以为戒,唐太宗于贞观初年下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萧德言等人以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为本,以“务乎政术、存乎劝诫”为原则,将《群书治要》编辑成书。唐太宗对此书极为喜欢,读后满意地说:“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览所撰书,博而且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由此可见,唐太宗是个非常注重读书学习的皇帝。
唐太宗不仅勤学自勉,而且还注重学以致用,将读书的收获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他喜欢读史书,常常以史为鉴,对历代先贤们主张的崇俭抑奢精神推崇备至。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原本想修造一座宫殿,已在蓝田(今属陕西)采伐木材,受《刘聪传》启发,对书中皇后刘娥所奏的“宜爱民力”这句话很有感触,便决定身体力行,厉行节俭,让人停止修建宫殿。
贞观22年,唐太宗亲自撰写《帝范》12篇给太子,希望太子多读书,做一个有作为的好皇帝。他在《帝范·崇文》一文中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为“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意思是说,读书学习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不然就只得其形不得其神,就不能领悟到读书的精髓了。唐太宗如此注重诗书传家,在帝王中实属难能可贵。
唐太宗由一名“少尚威武,不精学业”的将军,成长为“武胜于古”“文过于古”“怀远胜古”的政治家,离不开读书的勤奋,也离不开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这种勤奋精神和读书方法,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