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米巴杯】无量山之行丨 谭正开
掌上曲靖 2021-01-15 11:04:40

元旦,妻侄在南涧结婚。由于新冠疫情,我们六人轻车简从,小规模行动,从曲靖经昆明过楚雄到祥云,一路高速;从祥云走南涧,车开始在一级路面上颠簸;从南涧上宝华镇再上无量山镇,在崇山峻岭之间的老214国道上翻越,山路十八弯,让你真正体会“山不转路转”的含义。十余小时的车程,下午六点赶到公郎镇官地村。

久仰无量山大名。当看到电视画面上无量山茶园姹紫嫣红的樱花时,有些神往。车过樱花谷已是傍晚时分,本想让他们“停车坐爱”一翻,他们说明天还要专程来一趟,只得作罢。

彝家村寨,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晚餐比较丰盛。

饭后, 顺着乡间小路散步。三米多宽的水泥路,修起来没几年,彰显扶贫攻坚力度。

绿油油的茶园在眼前顺山势展开,从山脚到半山腰,随山势蜿蜒,层层如梯田;一墒墒茶树如一条条长龙整齐排列,富有层次感;又如绿色的地毯铺在大地上,迎接着宾客。高大的核桃树稀稀疏疏地点缀在茶园里,光秃秃的枝干四散开来,昂首挺胸伸向天宇,像是守卫茶园的列兵,紧握的枪支指向天空。茶树和桃树混杂在一起,高低错落,一点都不感觉拥挤,因为核桃树只有稀疏的枝干,像是谦让退避,把空间让给了茶树,不遮挡视线,让你一览无余。我想,即使到夏季,它们的青枝绿叶也是各得其所、雨露均沾。这倒是让我在想象中享受春夏季节的另一番景象了。

村寨不大,三五户、十户八户聚集成一簇簇,因地制宜,依山势而建,散而不乱,穿插点缀在一片片茶林间。灰白色的水泥路蜿蜒曲折,像一根根白线把这些村落串连起来,像是给大地布了一张巨大的网,又像人体上错综复杂的筋络、血管,使整个山坡形成一体,互通互联,人在哪里,路就在哪里。山腰以上部分及山腰下陡峭处,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以松树和冬瓜木为主,还夹杂着许多不知名的树种。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我们老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和哲学,这也是生存智慧和法则。这里,把种植茶叶和核桃当成两大支柱产业,已有几百年历史,是结合地势、气候、土壤等因素作出的选择,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主人看着对面从山顶到山脚的十几簇灯火介绍说,隔着一条小河,那已是普洱市景东县的地盘;又指着右手侧边说,那是澜沧江对边,临沧市云县的地盘。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夜色朦胧里,看到远处山峦起伏,密布着点点灯火,那是无数村村寨寨。掏出手机用高德地图定位,这是个“金三角”地带,东南是景东;西北是云县;北面是南涧,也就是我所在的位置。还有,波涛汹涌的澜沧江和大名鼎鼎漫湾电站近在咫尺。心情有点激动,赶紧走出门去。

静谧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山高月小。放眼望去,四下里一派朦胧,但见山峦的大致轮廓和山间点点灯火,看不清那灯火处的屋宇和铺天盖地的植被,也不知道澜沧江的身影。

也许是有点小激动,也许是“认床”,一夜昏昏沉沉,未睡几何。鸡叫三遍,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山沟两边的鸡鸣遥相呼应。这让我想起罗平有个“鸡鸣三省”之地,这应该是“鸡鸣三州市”吧!

起了个大早。晨雾氤氲,填满所有沟壑,百米开外什么都看不清,置身云雾之中。顺路朝澜沧江方向走去,随着时间推移,浓雾逐渐散开,但不是立马,云雾也搞团团伙伙,东一团西一团,有的如棉花糖似的;有的缥缈如带;有的似纱如梦。走到最低处,只见谷底白茫茫一片。啊,澜沧江,澜沧江!我惊叫起来。同去的老丁说不是,我们争执起来,差点打赌。事实证明,我错了,没过几分钟,白雾散去,露出的是深不可测的沟壑,可见无量山之高大。我唯一说对的是,那就是澜沧江河谷,但我们未见一点波涛,只好悻悻而归。

眼前的茶园完全露出真容,比昨晚更清晰。站在亲戚家院子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茗,欣赏着碧浪滚滚的茶园,茶园品茗,思绪飘飘,喝出了云雾缭绕的味道,喝出了自给自足的满足,喝出了归隐闲适的心境。

早餐很早,在唢呐声和不知名的民乐器声中开饭。食材大多是就地取材,彝家风味,民族做法,地域特色,让我们大饱眼福、大饱口福。最具特色的就是驴肉全锅汤,这是一道“硬菜”,体现彝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我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大快朵颐。

正午一点,婚车队浩浩荡荡向七八公里外的樱花谷进发,取景拍婚纱照。樱花谷是台湾商人投资开发种植茶叶的基地,开发之初,仅以茶叶种植生产为目的;后来,从人们不远千里来欣赏山林野樱花中发现商机,把樱花树套种在茶园里,把经济作物种植和观光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一箭双雕,打造了这个3A级景区。

靠近景区附近,停靠在路边的车辆多起来,迫不及待把头伸到车窗外,无奈,走马观花看不实在。进景区,下车,登上观景台俯视,展现在眼前的场景和电视画面一模一样,只是樱花不像电视画面中的红艳。同去的亲朋说,今年樱花开得早,我们来晚了十天半月;或许,是地域和气候等因素,我们曲靖的樱花还不见花蕾,这里的樱花已经“春意阑珊”,有点遗憾,但我们还是兴致勃勃。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亲临茶园、欣赏山野樱花美景、亲近大自然、采茶品茶、了解茶叶生产流程、学习茶文化……。

亲朋一行人簇拥着一对新人选择更好的角度、更红艳的樱花拍婚纱、配合他们“秀恩爱”。作为长辈,我和老丁单独行动,顺着人流行进,一路欣赏美景。早年求学时,欣赏过昆明圆通山的樱花,那是一树一树的、一团一团的,如火似霞;这里的樱花是一坡一坡的、一山一山的,在山野的大背景下,与碧绿的茶园交相辉映,色彩分明,具有梯度感、层次感、磅礴感。这里的樱花适合远眺,不适合近观;平地的樱花适合近观,不适合远眺。远眺注重整体感观的视角冲击效果,不在乎一树一枝一朵的艳丽,故此,这似乎不影响我们的游兴,于是一路取景拍照。对大部队而言,那是日程安排;对我而言,这是姗姗来迟:一是迟来十多天,樱花大半已凋谢;二是心仪已久的旅游目的地,今天终因机缘巧合,一睹芳容。虽然樱花谢了,但心愿了了。

下午三点,我们刚返回,流水席就开席了。

云南的一些大山,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无量山应属这样的重量级。这里,我重点要说的是十里不同俗。

来的路上,他们说新娘家要搞“跳菜”节目。我对“跳菜”一词闻所未闻,一头雾水,但又不好意思问,一则怕被耻笑为孤陋寡闻,二则不想“道听途说”,想要“耳闻目睹”。但转念一想,云南地域广阔,三十八万平方公里;民族众多,世居民族多达二十六个。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不知道“跳菜”也不丢人。

车过县城停歇时,看到十字街口“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的街坊,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之,有拿出手机搜索的冲动,但还是忍住了。谜底终要揭开,好戏慢慢看。

天公作美,冬日阳暖。小院张灯结彩,人头攒动,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伴随唢呐等乐器声、音响音乐声响起,客人纷纷就位,八张方桌在小院里分两列摆开,中间留出很大一片空地。我正纳闷,这么多人只有这么几张桌子,要吃到什么时候。主人已经邀请我们入席就座。作为男方亲属代表、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被邀坐上了最尊贵的上席,无知者无畏,入乡随俗,恭敬不如从命。

四男两女六位身着民族服饰的表演者开始闪亮登场。他们二人一组分组组合搭配,有人头顶一个长方形托盘,内盛两三个碗或碟,碗碟中装有糖果、水果、瓜子等,他们载歌载舞缓慢优雅地步入席间,一番表演之后,另一位表演者接下托盘中的碗碟传到桌上,客人边欣赏表演边享用。 我偶然顿悟,跳菜,顾名思义,跳着舞蹈上菜。上果盘其实只是一个热身而已,属于简单的“小儿科”,用以作“开场白”。真正的“跳菜”开始了,他们先像上果盘一样来一些简单动作,随着气氛越来越热烈,他们开始层层加码,由头顶托盘到头顶和手持托盘同时进行,手持托盘其实也不是用手端手握,而是将手腕弯曲,用手腕和手背将托盘托起,双手如此,这样头上、双手的托盘都需要平衡,这是高难度动作,近似杂技表演,关键是脚下还有舞蹈,前进、后退、左摆、右摇、旋转……脚下是轻盈的舞蹈,头上、手上是平衡的托盘。观众发出阵阵掌声。

一位扎着马尾辫子蓄着小胡子左耳戴超大耳环膘肥体壮皮肤黝黑的汉子登场了。他除了头上、双手的托盘里分别盛着三碗菜蔬外,嘴里还衔一张用木材特制的“桌子”,这“桌子”左右两边分别有一个碗窝,前面还有两个碗窝,每个碗窝盛着一碗菜。好家伙,这牙口好厉害!好家伙,一次上十余盘菜!好家伙,他随着音乐节拍舞蹈起来了!观众席响起了经久不衰的掌声。正当我以为高潮到来时,另一组表演又开始了,一位年近花甲的光头长者在一位身材苗条的女子的引导下入场,他头顶托盘嘴衔“桌子”两手各端一碗菜,和女子轻盈舞蹈,配合得很默契。突然,女子纵深一跃,他双手一伸,稳稳接住,手中的碗还在,汤水一滴没有泼洒,头上的托盘、嘴上的“桌子”更不用说,安稳如初。观众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尖叫声迭起。

从三点到四点,从四点到五点,从五点到六点,从六点到七点,客人一拨一拨地换,菜一道一道地上,跳菜歌舞一遍一遍地表演。食客不紧不慢,边享用边欣赏;看客不慌不忙,边等待边鼓掌。表演者每一轮表演完毕,六人集体向每桌客人敬酒,唱祝酒歌说祝酒词。我们三点上桌,哪里吃得下,但好好享受了一把慢生活,其乐无穷!每一轮每一席,高潮迭起!

席间,一心二用,边欣赏边上百度搜索。“跳菜”雅称“捧盘舞”,俗称“抬菜舞”,是无量山、哀牢山一代彝族同胞的歌舞表演节目,是招待宾客的最高礼仪。表演过程分为“宴席跳菜”和“表演跳菜”两种形式。显然,我们这是前者,真枪实弹的干起来。2003年文化部授予南涧县为“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2008年入选国务院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菜收场了。歌舞表演又紧锣密鼓开场。几张方桌连接摆成长席,摆上瓜子、糖果、各类水果、白酒、啤酒、饮料等,客人坐定,各取所需。六位表演者轮番上阵,单独,二人组合,三人组合……全体出动,歌舞一体。服饰也频繁更换,有彝族服饰、白族服饰,还有不知名的服饰。他们各自身怀绝技,吹拉弹唱,亦庄亦谐,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节目延续两个多小时,我用手机捕捉精彩瞬间,拍到手机断电。

晚十点左右,果桌撤离,集体舞蹈把整个活动引向高潮。这个集体舞像彝族火把节那样,无数人手挽手肩并肩围着篝火堆旋转舞蹈,这里只是没有火把、没有篝火。场子中间,那六人中的两人轮番交换,分别弹着大三弦、吹着芦笙伴奏,引导大家载歌载舞,其余的人穿插在队伍中带动大家。帮忙的、做客的,甚至主人、新郎新娘纷纷加入群舞队,上至耄耋之年的长者,下到四五岁的孩童,甚至背着孩子的妇女,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三教九流,来的都是客,重在参与。大家手舞足蹈,喝起来,跳起来,唱起来,嗨起来。本来是深冬时节,夜晚山间起寒意,似乎这并不影响大家的舞动。但见那几个领舞者没几分钟就跳得满头大汗,酣畅淋漓,寒意早被热烈的气氛驱散了。所有人激情澎湃、活力四射,场面好不热闹、经久不衰,乐此不疲。

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本只想做个旁观者,负责照相,但被热烈热情的气氛感动,加之主人的鼓动、同行人的带动,放下手机进入队伍滥竽充数。由于艺术细胞缺失,我始终没有踩到音乐节拍上,不是专业的,但是认真的,群魔乱舞。几曲下来,身体由内向外热起来,头上冒毛毛汗,没有倦意,反倒神清气爽。

大家又唱又跳,既锻炼了身体,还加强了亲友间的接触交流,更重要的是传承了民族文化,让稀世的民俗发扬光大。健身娱乐有机结合,有益身心,甚于吃药,这正是我们要倡导的健康绿色生活。

美中不足的是,很难听懂他们的唱词和彝话,只能从脸上洋溢的笑容感受到喜悦欢快的气氛!十二时整,当节目主持人宣布舞会结束时,很多人意犹未尽,主人不得不出面解释。因为这里的风俗,一般一跳跳一夜,不见太阳不散伙。他家是移风易俗,“人性化”管理。

正当我们要休息时,主人挽留我们。一看客人,都不散去;看来,还有内容。只见几张方桌又摆上,端上来一大木甑糯米饭和一大盆凉粉,一大摞碗摆上,自助宵夜,各取所需。心中的疑惑终于解开了,下午开席,早了吃不下,晚上又饿。原来有宵夜伺候,弥补不足。

大伙饕餮大餐后散尽,心想,这下应该可以休息了。主人又把双边父母、至亲召集起来,在堂屋里摆上一桌酒菜,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喝起了连根酒,聊起了家常。端起酒杯,感叹山里彝家厚道淳朴、热情好客之余,感叹亲朋在哪里,连接的路就在哪里!

这次行程,对我而言,一定是刻骨铭心的,它不亚于一次深度旅游。无量山是一部厚重的大书,我想捧着一读再读。

无量山,后会有期。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