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米巴杯】不应忘却的废品收购人|钱德华
掌上曲靖 2020-12-04 10:51:50

在县城居住的小区里,经常见到一对五十多岁的收购生活废旧物品的夫妇。因为他们为人本分,诚实守信,收购价钱又合理,包括我家在内,小区里的好多家庭都留有他们的电话,只要家里有废书废报废纸板、废旧电器、废旧塑料制品等,都会打电话让他们上门来收购,时间长了,便成了熟人。

后来,在几次闲聊中,我对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男的叫陈井元,生于1963年,他的妻子刘琴珍,比他小5岁,家在贵州,生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为了生活,没有上过学的陈井元,1992年那个春天,他让妻子在家种地,照顾两个孩子,自己一个人离开家乡,从红果来到富源,开始了他收购废品的漫漫人生之旅。

陈井元刚到富源那几年,天天背着一个竹编大背箩,在城里和乡下走村串寨去收购。那时,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可以回收的生活废品没有现在多。为了收到更多的废品,多挣一点钱,让困难的家庭尽快得到改善,陈井元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跑遍了富源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寨去收购,最远的130多公里外的十八连山镇他都去过。他每次在乡下收购的废品,都是自出运费,由专门拉货的车辆,将成袋成捆的废品拉到县城里卖给收购站,赚点差价钱。挑肩磨担几年辛苦,一角一元积少成多,家里经济日益好转,基本解决了孩子上学和家庭生活的开支。

时光如梭,陈井元在富源收购废品转眼就是十八个年头。到了2010年,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女儿也成家立业后,陈井元的妻子刘琴珍才到富源来与他团聚,并一起收购废品。

这时的富源,和全国一样,经济发展很快,社会事业日新月异,城市人口剧增,县城里的生活废品随之增多,陈井元夫妇再也没有下乡去收购了。还先后买了2辆电动三轮车来拉废品,减少了许多人力,尤其是对患有严重支气管炎的陈井元来说,从此不再肩扛身背了。据陈井元讲,到现在为止,在富源县城里收购废品的300多人中,来自贵州、四川的占了一半多,但他在富源收购废品的时间算是最长的,已有28年之久,他的妻子也来富源10年了,他们租住的房屋曾先后搬了5次家。富源,成了他们的第二个故乡。他说,富源这几年发展非常快,环境卫生一年比一年干净,社会治安又好,人也比较随和好处,他和妻子在这里还有很多熟人朋友,在习惯了,还要继续在这里收购下去,等年纪大了,再考虑回老家去养老。

对于收购废品,陈井元夫妇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说,国家这么大,做什么的人都要有,他们虽然都不识字,做不了什么大事情,只会收点废品,谋个生活,尽管有人认为不大光彩,但这些又脏又累的事总得要有人去做。再说,每个人各有各的追求,自己只要不做犯法的事,用汗水挣来的辛苦钱,用着心里踏实安心。这些年,陈井元夫妇通过收购废品,培养了一个理工大学毕业的儿子,家里还新建了两层钢混楼房,现在,家里不差贷款,还有一些积蓄,衣食无忧。他们觉得,干惯这一行,也很自由、很幸福、很快乐。人生图什么,每天有点事情做,每天开开心心的,就比什么都好!

因为人熟,也因为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和对幸福快乐的理解感动了我,在征得他们夫妇的同意后,11月初,我对他们收购废品从收购到销售整个过程及居住环境、生活状况进行了两天两晚的跟踪感受。我想,我所讲述的不仅仅是陈井元夫妇的故事。中国实现改革开放以后,像一道泄洪的闸门突然打开,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广大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力,像洪流一样涌进大中小城市,他们走南闯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大浪淘沙,命运各异。像陈井元夫妇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仅靠一杆称、一个背箩、一辆电三轮,以收购废品为生,在源源不断的城市垃圾“富矿”里刨到了第一桶金,并开启了致富之门,让家庭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在全国应该是数不胜数!他们是社会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他们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与国家发展进步融为一体,把自己的大半人生奉献给了环保事业——他们是废旧物品再利用产业链中的最前端。是成千上万像陈井元他们这样的一个普通劳动群体,租住在简陋的房屋里,不论严寒酷暑,一年春夏秋冬,每天起早贪黑,默默无闻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将零零碎碎的废旧物品一筐一车地分类收集到收购站点,最后才得以变废为宝。不仅使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让废旧物品这些再生资源得到有效循环利用,而且减少了城市垃圾污染,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街道更干净,庭院更整洁,环境更优美,人们的生活更绿色、环保、舒适。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追求的梦想各不相同,但只要做了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他就是一个实现了自己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并且值得人们尊敬和点赞的人!就像陈井元他们这样的群体,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特别是环保事业推进中,不应忘却他们的存在,他们也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