箐口村张家大院
珠江源晚刊 2020-12-02 11:25:06

久闻麒麟区珠街街道箐口村属于国家传统村落,其中张家大院很有名。实地走访中,看起来有些破败,还是感到震撼。这些大约建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老宅子,大门的结构、木雕刻、门上曾经挂匾的板壁,院子里的老水缸和石臼,以及高墙上在风中似乎摇摇欲坠的莲花瓦当,民国时期建造的附属建筑土碉楼等,让人感到屋主当年的荣光和富足。

往东从村中步行几分钟就可以看到较早的三座张家大院,一座土碉楼建有石拱门,门上有太极阴阳鱼图,还有横批、对联,因“破四旧”时遭受破坏,图案及文字相当模糊。张氏后人告诉我们说,横批为“清河世第”,上联为“一勤天下无难事”,下联为“百忍堂中有太和”。“清河”乃是此处张氏的郡望,“百忍堂”乃其堂号。唐朝时,郓州寿张(今河南省台前县孙口镇桥北张村)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和睦相安。唐高宗十分好奇,追问其故。张公艺取出一张纸写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大为赞赏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相赠,此后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列其为祖训。清代曾国藩对勤奋也深有感悟,认为为官者当有五勤(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必须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无难事。“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逐渐成为各地张氏家风家训家教。箐口村张氏此联极有内涵,值得点赞。

张氏明初跟随沐英镇滇,落业曲靖,属于军籍。后在越州镇薛旗田居住,由于土地、房屋容易遭受水灾,只得搬到沾益史家坡。史家坡地处交通要冲,居民常受来往官吏盘剥,如拉去充当马夫等,苦不堪言。康熙年间张家举家搬到箐口村。《张氏宗谱序》:“先世居江南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洪武时大兵开滇,择功臣子弟绥靖边隅。鼻祖张阁老以都指挥使率师同沐国公南征,牙帐高褰,棨战横列,勤赏怠罚,秋毫无犯。平定后分隶曲靖卫,永镇斯土,而化理斯地。随带家将百余,兵丁数千。及创于斯,而夷种闻者心惊,见者胆寒,降之者厚赏,不服者攻讨。则合海之众窜于此者少,逃于外者多。海内清平,田地溢胜,所以卓择良谋,令军为民,按职授田,成家落业。有事则经戎亲敌,无虞则耕田就食。春举农官,教之稼穑;秋设社仓,慎其种粱。日复一日,能耕能获,足食足兵。由黑大王让得斯地之业,更名大箐口是也。命僚属踞守之。由是四海讴歌,共祝升平,堂堂皇皇,威声大震。不亦德音之秩秩耳,且不多年,明世之国运三百春遂末矣。清就之初,国朝启宇,诸屯官各休职不任事。我祖亦告老落籍薛旗田,率其子弟躬耕畎亩,优游林下,不欲于至朝之损。奈田土水晶,不能住座,复移沾益之史家坡。路当孔道,时遭往来官员之蹂躏。康熙间启高祖昆仲迁居本地大箐口,遂隐斯土,而避斯地,世以耕读为本、孝友传家。”

到了箐口村,张氏子弟习弓马,武艺超群,所以后人有武举、武进士。箐口村张家五世祖张成元、张登元乃张应贵之子,张开元为张应祥之子。

张家的这些老宅子,应该符合当时的礼制,不存在僭越问题。之所以可以建造这些堂皇气派的宅院,与张开元、张登元、张成元三个武举有关,也与张家山上辈人张应贵、张应祥赶马,积累了不少财富有关。古人有钱有势,方可以大兴土木,建盖豪宅。据 毛玉成《南宁县志》记载,张开元、张登元、张成元均为武举人,其中张开元还是武进士。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云南乡试武举人每科仅录取四十二人,所以张氏三兄弟能考上武举人实属不易。

张成元,字抡一,号月香,嘉庆戊辰武举,进京应试,上场时“足履袍边,头则俯仰,被监场攻奏,抬头望主,有欺君之罪”。后来朝中有高官代为说情,才幸免于祸。张成元没有参加会试而归家,掌管地方武校,武生盈门。同治九年,亲友、门生恭赠“月香夫子张老新爷、德配恭太安人九旬双庆”匾,匾中写着“德寿齐高”四个大字。张成元被时人称为老新爷,被现代的族人称为文举人,可能与其办教育、喜欢舞文弄墨等有关。事实上,他是地地道道的武举人。

张登元,字鹏九,号超群,道光壬午武举,本想再上进一下,去考武进士。听其兄张成元说进京考试不容易,就听从他的意见,居家不求上进了。

张开元,字泰和,道光辛巳武举,次年考中武进士。赴京应试时,与赵万春同路,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虽然考上武进士,但是因为犯规,必须“坐京三年,方得出仕”。他离家日久,思家心切,请假回家就没返回京城。道光登基,朝廷来文调其到京。此时,张开元家务事多,养家糊口责任重,加之旧病时时复发,就请假说自己不能为朝廷效命疆场,居家不出仕。

在箐口村,寻访到《张氏家谱》《箐口村志》,仔细阅读这两册线装书,见其小楷法度造诣颇深,文句畅晓,辞藻典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张氏家谱》《箐口村志》为族人张国尧所撰,写实性强,对于研究张氏族谱文化、当地风俗习惯等都有史料价值。

彭竹兵 文/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