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柴烧土陶,那不可思议的窑变之美一一探访会泽县土陶传人邓科满
掌上曲靖 2020-07-03 10:08:01

“高山云雾霞一朵,炉火凌空星满天。惊叹斑斓缠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这首富于诗情画意的诗,描述的就是源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柴烧土陶的无穷魅力。而会泽“陶”源挖泥寨,那生生不息的千年窑火,在一代又一代的挖泥寨人的传承下,凤凰涅槃、破茧成蝶,以复古的、变化的、惊艳的美静静地诉说岁月的烙印。 

一个丽日,我和好友慕名来到了距离会泽县城东郊约五公里的宝云街道华泥社区挖泥寨,拜访会泽土陶创始人邓伯生第九代传人邓科满,学习了解声名远播的土陶制作工艺。

踏进邓师傅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琳琅满目的土陶制品:酒盏、茶具、砂锅、泡壶、炊锅、菜钵,应有尽有,数不胜数。站在院子中央,放眼四顾,目之所及都是土陶制品。地上摆满了土陶制品,架子上也是土陶制品,甚至连走廊、楼梯、墙角摆放的都是土陶制品,整个小院都弥漫着古色古香的气息。当看到这些陶制品外表上因柴烧窑变后所表现出的金灿灿、黄澄澄、蓝幽幽的釉彩,不由眼前一亮。陶制品各式各样,或粗犷大气,或精雕细刻,或小巧玲珑,或温润敦厚,有成品,也有半成品,都晶莹剔透,色彩斑斓,让人一见便生爱慕之心。

邓师傅是一位30岁的帅小伙,热情阳光。简单的寒暄过后,健谈的他便主动和我们攀谈起来,他说他生长于土陶世家,祖辈世代做陶,从小看着长辈们挖泥、练泥、拉坯、装窑、烧窑、出窑,耳闻目染,骨子里都镌刻上了陶艺的气息。聪明好学的他兴趣广泛,自幼喜欢书法、篆刻、绘画等。他曾在苏杭工作过,受苏州园林文化、碑刻文化及宜兴紫砂工艺的熏陶,提升了自己艺术素养的同时,也为后来的土陶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6月,他开始从事陶艺设计及制作,创立了挖泥寨砂锅邓陶艺工作室,从手工、古法、柴烧出发,把传统工艺和现代元素相结合,不断探索,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将书法、雕刻、镂空及彩绘等工艺融入陶艺里。待自己的陶艺创作小有所成后,立志建设家乡、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会泽土陶艺术、复兴古法柴烧的邓师傅创办了陶艺培训班,让更多人能够接触、了解、热爱、拥有会泽陶艺品,他还带动村里好几个年轻人跟他一起学习土陶技艺,创建土陶小镇初现雏形。

柴烧,顾名思义,主要是指陶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后导致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宽泛地说,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烧窑难度相当高。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柴烧专用之陶土多经陶者自行调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热温度、柴窑属性、薪柴种类等,追求的是原始的自然之美。

邓师傅介绍说,以前,科学技术不发达,但山高林密,老祖宗们就地取材,采用柴烧,烧制的产品风格迥异、古朴厚重、釉彩丰富,十分美观,但成功率不高。随着社会进步,而森林资源逐渐枯竭,导致人们寻求新的烧制路子,逐渐发展成为炭烧和气烧,这两种烧制方法省时省力省资源,但却有一个硬伤:色彩呆板生硬,无法出现柴烧千变万化、独一无二的窑变效果。近年来,柴烧越来越被人们青睐。于是,经过多方的市场考察,富于挑战精神的邓师傅顺应时代需要,修建了柴烧窑子。他说,柴烧成本高、技术要求也高,柴烧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和不可复制性,柴烧器皿釉色变化与选用的陶土、木柴燃料、火的舞动、风的流向、泥胎在窑中的摆放位置有关,这是柴烧陶制品的独特魅力,也是对烧制者技术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因为在出窑前,任何人都无法预测作品会呈现什么颜色,有多少成品又有多少次品。幸运的是,建窑以来,他每次烧窑、出窑,成功率都很高,并曾烧制出蓝眼泪、帝王蓝等少之又少的精品。

采访中,邓师傅告诉笔者,要制作出一件完美的陶工艺品,做泥胎和烧窑至关重要。做泥胎与陶土的选择、制作者的经验、手感以及操作的娴熟程度息息相关,泥胎做不好,也就无法进行烧窑。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便一边讲解一边带着我们实际操作。他背上小背篓,带着锄头,先带我们到郊外去采陶土。会泽土陶原料为挖泥寨特有的高岭土,土砂成分适中,耐高温,耐酸碱,易透气,无毒无害。我想,这便是挖泥寨名字的由来吧。釆回泥后,泡泥、踩泥、揉泥、称泥、拉坯、修坯、阴干……每一步都不能马虎。拉坯时,看我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样子,他笑着让我试试,就这样,好奇而兴奋的我兴致勃勃地坐到了工作台前,第一次学做土陶,拉坯、排气、开口……邓师傅告诉我,拉坯时,脚踩机器和手部腕力要配合好,双肘要紧紧地压住大腿内侧,以免手松空气排不干净,或者导致泥胎变形。在他的指点下,我好不容易做成了一件产品,可是由于太过紧张,本来要做一个碗的,变成了一个烟灰缸,而且底部还很脆弱,手一碰就掉底了。看我难为情的样子,邓师傅鼓励说已经很不错了,别人单学习拉坯就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我活学活用,还能勉强成型,孺子可教!尽管知道他鼓励的成分居多,我还是开心。

古法柴烧,那不可思议的窑变之美!美在造化,神在窑变,奏响的是窑与柴、人与土、火与自然共舞的乐章。欣赏陶制品,不仅是欣赏艺术的美,也是在追求一种淡泊自然安宁的心境。

李妍/文 解治龙/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