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状元过胜境关|杨平原
掌上曲靖 2020-06-02 11:03:12

胜境关,在富源县胜境村。四百九十五年前,状元杨升庵从这里过,留下一个给当地村子取名的故事。

杨升庵,四川新都人,生于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于正德六年(1511年)中状元。这一年他二十四岁,中状元后任翰林修撰,卒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享年七十二岁。

同是明代而稍后于升庵先生的李贽,称升庵先生为“杨戍仙”,因为升庵先生后半生三十五年是在谪戍云南中度过。在云南,他写出了那脍炙人口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词《临江仙》,被修订《三国演义》的毛宗岗选为全书的开篇。杨升庵也是最早记述胜境关的人。那么杨升庵是怎么到富源胜境关的呢?

这件事得从明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说起。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正德皇帝朱厚照病死。朱厚照没有儿子,由他的堂弟朱厚熜承袭皇位,就是嘉靖皇帝。在封建皇帝家族的传承脉络必须清晰,嘉靖皇帝做了皇帝,就得认弘治皇帝(正德皇帝的父亲)为父,不过嘉靖想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佑杬为“皇考”,使父亲名正言顺地进入太庙,像先皇帝一样接受祭祀。嘉靖即位后第六天,就令群臣议定他的生父朱佑杬为“皇考”。这激起了朝野上下的反对,因为这个皇考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当时任翰林院修撰的杨升庵追随在朝中任宰相的父亲杨廷和,联合36位官员上书反对嘉靖皇帝的做法,遭到嘉靖皇帝的严厉镇压,史称“议大礼案”。杨升庵被廷杖后下狱,将被充军云南。

杨升庵被充军云南,这还得提到一个云南人,杨一清。

杨一清,祖籍云南昆明安宁,十一岁被推荐到翰林院读书,在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期间,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后为首辅,官居一品,杨一清是整个封建时代,云南官爵最高的历史人物。杨一清死后被封为文襄公,在昆明建有杨文襄公祠,享受乡贤、名宦的礼节祭祀,成为当时昆明一大盛事。在安宁温泉环云崖,晚清状元袁嘉谷先生留下了“杨文襄公故居”和文化名人李根源先生的“石淙”摩崖石刻供人凭吊。近年,温泉镇新修街道还被命名为“一清路”。

杨一清与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是同僚,又是好朋友,经过杨一清在皇上面前撮合,杨升庵被充军云南永昌(今保山县)。

杨升庵充军云南走的是通京大道(由黔入滇道):先从南京乘船沿长江水路航行经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武昌——湖南洞庭湖畔的武陵(常德)再上岸转陆路经常德—怀化—源州(芷江)—新晃—贵州凯里—贵阳—云南富源—沾益—曲靖—云南府(昆明)—再转到永昌。它是当年沐英率数十万明军与元朝大军争夺云南大决战之兵家必争之路,又是中国有史以来空前绝后“明洪武百万汉民大迁徙”移民入滇通行之路。因其从东至西横贯云南全境,可东达京师,西达缅印,故云南民间多称通京大道。往云南去京城的人包括做生意的、赶考的、传达文书信件的、去任职的都要走这条道。

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杨升庵随着几位解差经过千辛万苦,翻山越岭,从贵州进入云南,到了富源胜境关木牌坊下。

胜境关村中的木牌坊始建于明代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是当时的云南巡抚洪弼为“助风水之兴,补山川之胜”而建。胜景关牌坊高约13.32米,宽11.2米,重檐翘角,十二楹柱,因坊额间镶嵌着洪弼题的“滇南胜境”匾额而称滇南胜境坊。也就是说杨升庵经过此牌坊时它已存在七十二年。牌坊下有两对石狮子,面向云南的一对石狮子身披黄土,朝向着贵州的一对石狮子身披青苔。这使杨升庵很是觉得奇怪。真可谓是以“天”为界的“界坊”,此奇景充分体现了谚语所说:“雨师好黔,风伯喜滇。贵州多雨,云南多风”的独特气候形成的奇观。

杨升庵在他的《滇程记》中对此奇特气候现象载录时写道:“日月之阴,经寸而移。雨场之地,隔垄而分”。因为杨升庵的记载,胜境关得到了宣传。

传说杨升庵到了胜境关附近的一个村,听到村里人说进京赶考的人临近胜境关牌坊时都要在这个村里停顿,梳洗打扮一番,然后恭恭敬敬地往牌坊下过,开始新的征途。还有南来北往的官员走到这里,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打整一下容颜,毕恭毕敬过胜境坊,然后再出发,因为经过牌坊就标志着走上了新的征途。去京城赶考的学子都是举人资格,一般都会任命官职。杨升庵说,为何不把这个村叫新官坪呢?从此这个村就叫新官坪了。村中百姓以此为荣,又把新官坪戏称为“升官坪”,常常对外说,经过他们村,就升官有望了。

胜境关地处云贵之交,戍守关门的兵士在古驿道两旁安家落户,渐渐地形成了胜境关村落。今天胜境关村中的村民虽然已经迁到牌坊几百米之外的新胜境关村,有关胜境关的故事只要你去向村民打听,总有故事可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