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减清:一个高级农艺师的追求
掌上曲靖 2020-05-29 16:49:03

富源县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县魔芋研究所所长殷减清,25年来致力于科技兴农,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人生的另一种追求。在家人眼中,他是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农科研究与推广的“工作狂”;在同行眼中,他是注重实践、严谨认真、敏锐执着、富有思想的农科专家;在后辈眼中,他是对工作要求高标准的引路人;在农民朋友眼中,他是一位朴素而又亲切的“书呆子”;在非洲友人眼中,小个子的他是“big farmer(大农场主)”……

实地指导农户魔芋种植。石艳萍/摄

心系农民志在田野,专念“兴农经”

今年49岁的殷减清出生在富源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饱尝饥饿之苦的他放学后还要帮父母干农活。儿时艰辛的生活,让他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因目睹家乡贫困落后,农民终年辛勤却不得温饱,他不禁内心发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何来中华民族的振兴?”

“以农立国,振兴中华。”这八个字深深地埋在了殷减清的心底。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认知: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了云南农业大学,学习农艺专业,主攻农作物栽培。1996年他从该院毕业后即分配到富源县农业局农技中心,后调植保站工作,一直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他常说,农民的需要就是他的追求,农民的难处就是他研究的课题。带着对农业的执着,多年来他积极投身到包谷育种、脱毒马铃薯繁育、“绿证”培训等工作中,着力收集、整理有关农业资料和信息。

1998年,在组织安排下,他到富村镇大凹子村委会蹲点,负责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以及多种农作物示范栽培指导工作。起初,当地一些群众甚至村干部看着这个刚出校门不久、个子小小的年轻人,一脸的不信任,觉得他怎么也不像是农业专家。有个叫李叔的就当面问他:“你们这些‘书呆子’, 噶会犁田耙地?”他不以为意地笑笑。此后,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大凹子村人都能在田间地头干活的人群中发现他毫不示弱的身影——剪着平头,挽着高高的裤管,晒得黝黑的脸庞,近视眼镜后一双坚定清澈的大眼,透露出精明与坚韧,满是老茧的双手,写着面对困难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自从蹲点以来,殷减清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摸爬滚打”,辛苦和汗水早已习以为常,常常一住就是累月经年。

他和农技中心的同志试验出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改变了过去拔秧、洗秧的繁复劳动,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还保证了各个时期的养分供应,提高结籽率,减少空瘪率,每亩多增30至50公斤,达到了省工省时省钱且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期间,他筹集经费对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落实旱育稀植苗床100余亩。常常毫不含糊地卷起衣裤、打着赤脚下到刺骨的水田里,手把手教群众摆秧盘、灌泥浆、均匀播种、盖膜,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和同事的的精心护育下,当年荒芜的大凹子村红壤山地稻香四溢,秧苗平均带蘖9个,是水育秧的两倍,喜获丰收的乡亲们非常高兴,个个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大学生很实在!”曾经笑话他是个“书呆子硕士”的农户李叔,竟然主动跑来向他要种子、要方法:“我想按你的方法,先种个1亩地试试!”

除了扩繁育种,他还负责全县11个乡(镇)的“绿证”培训工作,受训农科员达1050人。人们记不清他有多少次早出晚归走向田野试验,有多少次风尘仆仆到基层进行调研,又有多少次汗流浃背走向讲台搞讲座……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富源县资源丰富,农民有大量的耕地和森林,但是怎样把这里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效益?这里的资源最适宜发展什么产业?”带着这些问题,他走村串寨,学思结合,研究田间地头的脱贫经。多年如一日,他带领团队利用专业特长,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措施,按下富源产业扶贫“快进键”。

富源县是山区农业县,针对雷响田多的情况,殷减清提出采用水稻地膜栽培技术和水稻地膜直播技术,并对该技术进行推广。1999年受县委政府的指派,负责万亩包谷高产栽培大连片指导,该项目经省、市、县专家组织验收,复合平均单产达1012.5公斤,与给定平均单产650公斤增362.5公斤,受到省农业厅的表彰。2000年—2003年他参与魔芋软腐病的防治研究和魔芋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推广面积从13500亩发展到16000亩。在实践的同时,他不断总结,共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2002年,结合本地实际,他提出富源县脱毒马铃薯基地建设和富源县魔芋产业化发展思路。他参与完成的魔芋软腐病防治研究课题,获市农业局星火科技一等奖。

在尼日利亚指导蔬菜种植。

感动非洲的“中国农夫”

2004年,凭借深厚的农科技术和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殷减清被中国政府作为农业专家选派参与联合国“南南合作”项目支援非洲。他辞别了家中近八十岁高龄的父母,告别妻子和未满二岁的女儿,带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异国的期盼,飞往尼日利亚执行援非任务。

他当时援助的地方,靠近撒哈拉沙漠,虽是雨季,汽车仍拖着浓厚的粉尘尾巴。路边时时可见低矮的小土房,光屁股嬉戏的男孩和路边浑水沟里取水的妇女和女童。这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气候异常炎热,室外温度常常高于45度,室内温度从没低过37度,一天要流十几身汗,就连夜里睡觉,也要几次起身拧干枕巾上的汗水才能入睡。第一次踏上非洲大地的他,更没想到的是,已经21世纪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还如此原始落后:刀耕火种的耕作、最原始的农作物品种,从不施任何肥料的土地,更别谈中耕管理了。极度震惊的他,面对艰苦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没有后悔,而是迅速调整自己,适应环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他常常头顶炎炎烈日、冒着肆虐的风沙到处捡拾牛粪,发酵后分装成袋,连同从国内带去的优良种子和自掏腰包购买的化肥,挨家挨户的送到农民手中,并指导他们堆肥、耕地、播种、施肥、管理、收割。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手把手地示范、锲而不舍地努力。他还积极收集农业资料,撰写可行性报告并进行示范种植。在他的试验示范中,一季下来,当地包谷产量就从亩产100多公斤提高到450多公斤;他还进行了不同蔬菜品种的引种试验和杂交试验,均获成功,南瓜长达1.2米,重达20多公斤,那里的老百姓高兴地唱啊、跳啊,把他抛得老高老高。

实地教学。

这些成绩得到总统农业助理和州长的高度评价,尼国决定以此为契机召开农业现场观摩会,每天都吸引许多尼国人民来参观学习,当地PM(“南南合作”项目主管领导)称他为big farmer,他的成功技术在当地农户中进行了推广。为做好这一工作,他推迟了回国的时间。随后,殷减清被尼国政府请到全国各地推广农业种植技术。为尽快把已取得极大成功的良种良法传授给尼国千千万万的农民,三年间,他没休过一天假、没回过一次国,而是把全部心血投入到推广农科技术、提高粮食单产上。渐渐地,殷减清成为尼日利亚家喻户晓的中国农业专家,被当地百姓尊称为“中国农夫”。2006年被联合国授予“南南合作——粮食特别安全计划”突出贡献奖章,尼日利亚总统亲自为他颁发奖章。2007年回国时,农民们自发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车队,专门为这位伟大的“中国农夫”送行。2009年,中非友好协会颁给他“中非友好贡献奖”,并授予他“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称号。

回到家的他,脸晒得如墨斗,犹如非洲黑人,女儿已认不出他,吓得直往妻子身后躲。此后的2010年和2013年,殷减清又两次援非。2019年是中非友好50周年,殷减清又第四次援非,前往莫桑比克建立电子信息化作物栽培大棚,推广高产、便宜、新鲜、优质的果蔬种植技术。

西瓜丰收了。

现在,殷减清的良种良法已在非洲许多国家得到广泛推广,造福了一方非洲人民。“国际在线”媒体的一位记者用一句话概括了殷减清的贡献:他凭科技成果感动非洲,靠不懈努力传承“神农”精神,以顽强奋进践行“一带一路”,用真情厚谊守卫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国复兴之梦和非洲发展之梦贡献了力量。

“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殷减清一直心系农业和农民,2007年2月春节刚过,回国不久的他又走访基层,对小春作物病虫害进行调查,并进行生物多样性控制小麦条锈病的试验。当他得知大河镇黄泥村水稻恶苗病非常严重时,立即带上两个同事于3月19日晚把农药送到各家各户,共发放313户,可防面积132.2亩,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他既从事过小麦条锈病在富源的分布、影响及控制对策研究,也从事过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还从事过农药的管理工作。

如今,人到中年的殷减清,25年的风雨历程让他饱尝了基层农科专家的艰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三农”服务的执着,更没减少他对农科和农技推广的热情。不论寒冬酷暑,群众口中的那个“书呆子”,仍然带着感情、带着激情、带着责任,早出晚归,穿梭于田间地头,传技术、做指导、忙服务。

25年来,殷减清积极主持并参与国家、省级重大农业项目的建设,先后主持和参与实施各类试验、示范项目200多项次,引进推广水稻、小麦、魔芋、马铃薯等新品种45个,示范推广实用新技术100多项,累计推广面积1万多亩次,撰写《不同叶面肥在魔芋上的应用对比试验初探》等20余篇论文,其中《冷凉山区玉米高等栽培示范》获星火特等奖、《玉米施用稀土复合肥的效果》《云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原因及治理对策初探》获优秀论文一等将。

在埃塞俄比亚教学。

为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实现共同发展,中埃两国开展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殷减清2010年10月按照农业部的安排到埃塞俄比亚Agarfa农业大学执教,共承担4个班200余人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任务并得到校方的高度评价。2012年在植保站主要从事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共撰写病虫简报12期,举办病虫害防治技术讲座10余次,培训人数500多人,防治大田作物1万多亩,同年被评为云南省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2013-2014年受派遣重返埃塞俄比亚执行援非任务,在埃塞俄比亚Agarfa 农业大学担任作物土肥教师,承担土肥教学、现场培训、试验示范及临时翻译工作,并编辑了教学参考书及建立温室大棚。在实际工作中深入调研、了解埃塞俄比亚国情与农业职教发展状况,在提供农业职教教学建议时善于结合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并撰写了一些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研究论文。回国后积极完成自己的工作,进行《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

2020年,担任富源县魔芋研究所所长的他,带领所里技术骨干,试验示范种植魔芋200亩,指导农户魔芋种植上万亩,辐射带动全县农户魔芋种植15万亩,成千上万的农户因此脱贫致富。大山无言,一沙一砾皆是见证。殷减清脚步丈量的地方,就是一个村寨脱贫发展的希望。每到临近春节,村民家里吃杀猪饭,都排着队请殷减清。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他都是这样受到农民的爱戴,他常说:我是农村人,是农民的儿子,“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当代表为人民”

自2013年来,殷减清当选为富源县第十六届、十七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履职以来,他更加了解了“责任”二字的含义,认真学习人代会精神,积极向老代表请教,用实际行动忠实践行“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履职守则。

植保站、魔芋研究所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殷减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县人大代表,积极履行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职责,始终认真处理好本职工作与代表工作的关系。除了援非期间,他从没缺席过常委会会议、人代会和代表小组活动,并踊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把选民意见反映上去,把上级的反馈意见及时传达给群众。在年度的代表履职考核中,他总是履职记录内容最丰富得分最高的。用殷减清自己的话说:“既然乡里乡亲们信任我,选举我当代表,我总该为乡亲们做点实事才行。”

2015年殷减清提出了《加大乱搭乱建整治力度》建议,今年他提出的《关于启动富源县人民医院搬迁工作的建议》,被确定为2020年重点建议办理。

就富源的农耕历史、目前的疑难问题、未来的发展走向等,他进行着慧心的思考;就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如何壮大县域农业龙头企业等主题,他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他撰写了《富源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思考》一文,提出富源农业要高质快速发展,应巩固烤烟、魔芋、乌猪、生姜、油菜和农旅等老产业;发展中药材、薯类(马铃薯和红薯)和特种种养业(养殖肉牛、香猪等;种植蚕豆、金豆、燕麦、荞麦、小米等小杂粮;种植巴西菇、羊肚菌等菌类)三大产业,为农民致富起到了科学引领的作用。

殷减清出色的工作,过硬的人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好评。2007年被授予曲靖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9年获“曲靖市具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三等奖”;2012年获“云南省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三等奖”;2019年被评为“云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2020年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

在荣誉前面,他的科技兴农初心依然闪亮。他说:“尽管现在农业农村的绚丽画卷日新月异,但离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有赖于科技创新成果精准高效转化。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用科技力量战胜贫困,让父老乡亲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还有很多事要做。”

石艳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