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投入  奉献自我——会泽县雨碌乡白彝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张景喨
会泽县融媒体中心 2020-04-02 10:26:28

进入4月,会泽县雨碌乡白彝村持久干旱的天气,让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张景喨异常着急,眼望着100亩的山药和云参正在发芽出苗的关键期,这个从市里来的外乡人,每天蹲在地里,盯着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当喷灌正式通水运行的那天,终日紧锁的眉头终于散开,黑黝黝的脸庞更显坚毅,来到白彝村的两年,不仅是肤色变黑变深了,更多的是心中的希望更明亮了,他说,这一切都是用心奋斗换来的,再苦再累也值得。

敢于担当,愿当扶贫大事亲历人

担当,是张景喨作为转业军人身上展现的一股特有的精神气质,这是骨子里浸透的基因。2018年3月份,单位组织驻村工作队员调整轮换,面对脱贫攻坚任务的征召,意味着驻村扶贫就要再次面临两地分居的现实困境和家中重担无人撑起的不小困难,此时张景喨的妻子分娩在即,家中长子正上幼儿园,父亲也是残疾多年,母亲又年过六旬,正可谓是“上有老下有小”。面临两难的选择,一边是任务使命的召唤和组织殷殷的重托,一面是家中的实际困难,更有柔弱妻子难当家庭重任的艰辛,本想着10年两地分居可以结束,如果驻村又要重新过上聚少离多的生活,何去何从摆在张景喨的面前。

但身为军人的他经过短暂的思考的抉择,再一次站在使命和责任面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驻村扶贫,尽管家中困难再大,尽管儿子期盼再多,尽管妻子埋怨再深,没有迟疑,没有推脱,更没有退缩,用他的话说,退伍不褪色,转业不变志,虽然岗位不同,单位不同,但心中坚守初心没变,面对党旗许下的誓言不变,革命军人骨子里的精神不变,10年军旅生涯磨砺注入骨髓的军人基因没变,那就是不管困难再大,任务再重,挺身而出,敢于担当就是永远唯一的选择。就这样,张景喨告别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儿子,背上行囊义无反顾地走向扶贫战场。

就这样,驻村扶贫,一干就是两年多,期间单位两次提出轮换,都主动申请继续留守,坚持到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为了这个目标,张景喨在白彝村的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白加黑地忘我工作,总是有忙不完的事,干不完的活。即使妻子分娩,也短短请了10多天就匆匆返回村里。妻子满腹委屈,生大儿子就是因为军事演习刚出院就返回部队,现在又生小孩还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到底是为了啥。但在张景喨眼里,驻村扶贫就像是另一场特殊的冲锋,过去在部队挺身而出是使命,如今勇挑重担更是大考,考的初心使命变没变,看的责任担当少没少,当好扶贫大事的亲历人,这是职责所在,更是义务所在。

勇于冲锋,争做攻坚克难领头人

干部脱皮,群众脱贫,这是张景喨驻村扶贫的最大感受,也是2年多基层一线磨砺的最佳注释和生动注脚。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刚到白彝村,摆在张景喨面前贫困镜像超出他的想象,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为零、产业发展薄弱、教育设备破旧,贫困群众空洞无神的眼神中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深深刺激了他,也极大激励了他。既然困难重重,那就一个一个克服。

生活饮水困难,他就和驻村战友一道,刚到村里的第一个月就把缺水喝的12个村民小组跑了个遍,看着水井里飘着落叶、扑鼻而来刺鼻气味的浑浊之水,更是让张景喨如坐针毡,让百姓喝上甘甜可口的自来水,心中暗暗立下军令状。为此,他们跑项目、忙协调、做调研、写申请,从自主筹措经费到申请单位帮扶,从群众投工投劳到水利部门立项,所有能像的办法都想了,都试了,前前后后忙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在2019年立项实施。在通水那一刻,瞬间感觉过往吃的多少闭门羹,都化作云烟。

集体经济为零,那就瞄准产业这个山头,单位大力支持30万作为产业启动资金,为了花好,跑到邻村、邻乡、邻县,前后跑了上万公里,反复参观比对多个产业,并于2019年建起150亩的种植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示范种植辣椒。那段时间,张景喨一心扑在辣椒地里,像呵护自己小孩一样精心照料辣椒苗,早出晚归,冒着烈日,一块浇地栽苗,合力推粪打药;顶着风雨,一同察看病害,共同施肥提沟。由于长时间烈日炙烤,脸和脖子晒黑了、晒伤了、晒蜕了皮。今年,又推广种植云参和山药,为了春耕生产,更是废寝忘食,每天跑到村子里收集玉米杆和农家肥,种植开始就每天蹲在地里,盯着每一垄、每一亩苗的种植,生怕出了差错。好不容易种下,又遇上干旱,他更是心急如焚,带着群众提水保苗。大家都说他又晒黑了,为了产业,值了。

小学课桌破败,教育设施落后是张景喨牵挂的一件大事,为了这件大事,他付出了百倍的努力。缺图书馆,他就四处联系,多方打听,向战友请教,上网络求助。虽然经常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还是丝毫不气馁,有人说他过于执着,他却说,我是当兵出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决心,更是信心。正是有了这份执着,学校正慢慢发生着变化,云南士恒基金会捐赠的诚明图书馆正式落户白彝小学,图书4000多册,价值3万元;广州仕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捐赠的太阳能热水器、100套崭新课桌、25台电脑全部到位,电脑室建起了,老旧课桌淘汰了;深圳爱心人士为小学生送来了114套鸭绒暖被。正是凭着当兵那股不服输的劲头,白彝村正逐渐越变越好,10.25公里的硬化路修通了、自来水进村入户了,土地流转了可以在家门口务工了。

真于解忧,誓为脱贫摘帽摆渡人

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群众之难为难,这是张景喨驻村扶贫以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驻村扶贫的最大职责。为了这份必须担起的职责,他付出了万分艰辛的努力和全部心血。

来到白彝村就该当好白彝人,话好说,事难做,全村592户贫困户,不只是简单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贫困家庭,对于刚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张景喨,对农村工作所知甚少,也有过迷茫和困惑。面对困难,他没有打退堂鼓,而是选择用土办法,翻山越岭了解贫困户详细情况。方言不通,就努力学习;村民不信任,就主动帮做农活、打扫卫生,厚着脸皮多聊几句;对村情贫情不熟悉,就放下身段,卷起裤腿,埋头苦干,用双脚将白彝村19个村民小组的每一片土地。前后花了4个月时间,摸清了所有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随后又进行了多次多轮的入户排查,摸底调查,如今他对贫困户情况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在他看来,贫困户就是自家亲戚,亲戚都不了解谈何扶贫,更谈何精准。

过了第一关,群众不信任咋办,为了让百姓跟自己说心里话,消除双方之间的隔阂和陌生,张景喨倡导开办流动党校和新时代农民夜校,组织群众在院坝上说心声、讲政策、传文明、谈变化,情真意切地和他们拉家常、说家事、讲家难,刚开始尽管有人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但还是凭着一股劲头坚持下来了,两年的多的时间,在村民的院坝开了数十次的夜校,慢慢地,群众的心扉打开了,“甘小张”(甘是亲之意)成了群众对他专有的称呼了。

拉近距离之后那就是团结一心的奋斗了,作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张景喨团结带领群众瞄准脱贫苦干实干,先后有360户1377人摆脱贫困,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05%。数字背后更是对每一户贫困家庭的精准帮扶,群众的土鸡蛋、板栗销路不畅,他就开动脑筋,探索开展网上消费扶贫,先后销售鸡蛋1万多枚,板栗3吨;特困家庭生活困难,他就买来大米、食用油送到家里;残疾人轮椅坏了,他就专门到县里协调帮着换上新轮椅;贫困户没能力维修房屋,他就组织施工队进行统一维修;学生没有教材,他就专门托人从新华书店买来教材。凡是总总,他总是靠前帮扶,主动解难,真心纾困,为的就是当好群众知心人。

两载有余的驻村扶贫工作,虽然困难很多,未来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更大困难,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的张景喨,始终认为尽责是本份,勤劳是关键,只有奉献付出,坚守到底,才能获得最后胜利,当好群众脱贫摘帽的摆渡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