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有个“竹编之乡”
掌上曲靖 2020-03-26 15:06:51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郑板桥笔下的诗句,在他笔下,青青的翠竹已经不再只是一丛赏心悦目的植物和一个具体实在的生命,而是充满了人格特征的精神投影。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以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

大河镇竹编一条街。

做工精致的各类竹器摆满了大街。

大街上,随处可见用竹子织成的竹器。

除此而外,自古以来,用竹子做成的笛、箫、笙等也是音乐艺术上的高雅乐器。

编织精细的竹篓。
编竹篓和卖竹篓的大多为一些上了年纪的男人。

各式各样的竹编器具,适用又美观。

而早在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用竹子编织器具。据历史记载,在浙江湖州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出土了距今约4700年的大量竹编,在出土的二百多件竹编样本中,有篓、篮、簸箕、谷箩、竹席以及渔业、养蚕和农业的各种用具。

路人询问竹器价格。

卖竹编的老人悠闲时抽起了旱烟。

卖竹器的妇女。

时隔数千年,竹编器具不仅没有消失,而且除了人们生产生活用品外,还成为很多家庭装饰、收藏的工艺品。

粪箕不仅能能来装物,竟然还有遮阳的功能。

热热闹闹的竹编市场。

如今,在富源县的大河镇,竹编手艺遍布村村寨寨的很多家庭。许许多多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仍然少不了用竹篓背、用粪箕挑、用竹箩装、用簸箕晒等习惯,大概是竹器使用起来方便、干净、环保的缘故,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好几件竹器。

闲暇时,他们听起了山歌。

小孩把竹编的粪箕当成了玩具,高兴地坐到粪箕之中。

由于有需求,故多年来,每逢大河镇的赶集日,篾匠们便会从很多村社拉着、扛着、挑着各式各样的竹器到街上卖。这些篾匠大多出生于五、六十年代,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生活如何变化,可他们却割舍不了对编织的爱,丢不下竹编这门手艺。

当地群众都喜欢背着背篓去上街。

小男孩背上了刚买到的背篓。

一个小伙将新买的背篓抱着回家。

今天,富源大河镇,也算得上是“竹编之乡”,每逢星期三赶集日,街道两边摆满竹器,绵延二、三百米长,卖竹编的老人们围在一起,有的抽着旱烟,有的交流着手艺,有的听着山歌,显得非常悠闲。很多人编织竹器除了手工的传承,也能增加收入,他们从中享受编织的乐趣,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王吉聪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