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支援湖北医疗队工作回望
云南日报、春城晚报 2020-03-24 15:17:11

3月24日出版的《春城晚报》推出特刊,用14个正版的超大篇幅,回望2020年1月27日至3月22日,云南支援湖北医疗队工作。

和云报君一起来看——


不辱使命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共饮长江水。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滇鄂休戚与共; 

一场顽强拼搏的战斗,让滇鄂友谊长存。

一条心

举国动员,奋力战疫!

疫情发生以来,武汉从疫情的“重灾区”,成为千里驰援的主战场;这座史无前例的“孤城”,成为举国牵挂的中心。

云南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举全省之力支援湖北,和湖北人民携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战疫壮歌。

闻令而动,一夜成军;云岭白衣,尽锐出战;急备“粮草”,驰援不息;穿云破雾,飞赴湖北。

一声声“我请战”响彻云南医护圈。短短几天内,一批经验丰富的医疗队员迅速集结。

“作为医生,这个时候更应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广大医务人员纷纷上交“请战书”,按下“红手印”,踊跃参战。

云南人民“搬家式”无私支援,各界捐赠资金和各类物资44批次,价值超过1个亿。口罩、药品、医疗器械,粮油米面、瓜果蔬菜等大量“压箱底”的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咸宁。

3月22日,省委、省政府在昆明长水机场举行隆重仪式,欢迎云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载誉归来。记者 黄喆春 周灿 摄

一起战

任何病人,决不放弃!

在这场严峻斗争中,云南支援湖北医疗队和当地医护人员深度融合,在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

在湖北期间,云南医疗队队员冲锋在前,竭尽全力救治患者。他们倾情奉献,把异乡当家乡,把病房当战场,把患者当亲人。在湖北人民、武汉人民、咸宁人民最需要的时候,舍小家顾大家,冲向疫情防控第一线,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为努力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咸宁保卫战作出了贡献,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贡献。

1月27日,云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仪式在昆明长水机场举行,他们赶赴湖北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记者 张彤 摄

一定赢

这次战疫,一定能赢!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云南医疗队队员圆满完成了战斗任务,治愈了近千名重症患者,得到了国家卫健委、湖北人民的高度评价。

他们把春天留给了武汉,把荣誉带回了家乡;他们用行动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担当和形象,证明了谁是新时代最美英雄;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全省人民心目中“新时代最美的云南儿女”。

如全省人民所愿。

今天,他们平安归来,向家乡人民报告——任务完成,无一感染;全员回来,一个不少。

今天,他们载誉归来,历史将会铭记他们英勇奋战的事迹。

今天,我们向凯旋归来的云南医疗队致敬,向每一位白衣战士道一声:板扎!

值此胜利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回望云南支援湖北的那些壮举和点点滴滴。

白衣执甲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你们在负重前行!

“若有战,召必回”“穿上白大褂,就要像战士的样子”……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

白衣为甲,保家卫国。

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拼命。

你们都是我省各医院最强、最具实力、最有经验的医疗骨干,个个专业扎实、医术精湛。

目标一致:全力救治,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何建林、云南中医重症医学专家叶勇、云南医疗队咸宁中心医院新冠肺炎重症ICU病区主任张玮、救治重症“七剑客” ……是你们用专业精神呵护患者。

“影像云”远程会诊,连起滇鄂远程会诊“生命线” ;云南“夫妻档”专家远程会诊咸宁重症患者……是你们用智慧医疗救治患者。

并肩作战、通力合作,咸宁成为湖北省第一个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的州市。是你们共同谱写了“白衣执甲赴荆楚,不灭病毒终不还”的时代壮歌。

“是你们,送来了春天。”在31张致谢英雄的武汉城市名片中,云南医疗队得到了这样的致谢词。短短8个字,道出了疫情防控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中的云南担当和云南作为。

面有风霜,伤痕可照亮;

亮起星光,光彩指引着方向;

白衣誓盟,你无惧战火与风浪!

2月14日,在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了一场特殊的手术。来自云南省肿瘤医院的麻醉师赵力和助理麻醉师张静,协助医院完成了一位新冠肺炎产妇的剖腹产手术。当新生儿“哇”的一声啼哭响起时,两位都已为人父母的医生欣然一笑: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看到了新生的希望。

救治重症“七剑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陈晓雷、主管护师杨明琼、护师高国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主治医生郑朝平、杨鸿霜,主管护师赵苹、护师吕国润。

2月13日,昆医大附一院助力咸宁新冠肺炎确诊,“影像云”远程诊断测试成功,将有效助力新冠肺炎确诊。

荣获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的何建林,带领队伍治愈了96岁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带着他的团队,最早实现了咸宁县区(通山)的“清零”。

2月21日10时15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单可记走进咸宁市中心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准备和云南昆明、咸宁嘉鱼两地共同会诊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当视频连接上,昆明的视频画面传到咸宁之后,看到对面画面里坐着的专家团,单可记先是吓一跳,然后喜上眉梢。原来,专家团成员里,其中一位是他妻子,同样也是附一院的专家教授段慧。记者 杨峥 陈飞 摄

医者仁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疫情发生后,云南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义无反顾奔赴湖北,他们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感动了湖北,感动了云南,感动了世界。

云南医疗队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他们不惧风雨、坚守一线,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扛起责任、经受考验,真正做到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他们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云南医疗队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水准,展现了疫情防控湖北保卫战中的云南担当和云南作为,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不愧为最美丽的白衣天使,不愧为最英勇的抗疫斗士,不愧为最优秀的云岭儿女。

李波驻守在咸宁市中心医院,2月21日,奉命前去嘉鱼县人民医院,转运一名重症患者。一路上,李波一直握着患者的手,为他加油鼓劲。

说起队员近一个月的努力,陈静的泪水就禁不住打转。在江汉方舱医院,一看见有人出舱,她就立马冲上去,确认是不是自己的队员。作为领队,从出征到回家,她一直紧绷着安全第一这根弦。天使守护患者,陈静守护天使。

许琳一天忙十几个小时,妈妈难以联系上她,急得“直跺脚”,后通过记者联系上女儿,却等来“在忙,稍后联系”。一天后,许琳利用吃饭时间抽空拍视频发给妈妈,道了一声“对不起”,短短52秒的视频之后又投入工作了。

每一次去轮班,都像是上战场一样。沈居丽进入江汉方舱医院的第十一天,累到虚脱,被同事搀扶着走出来。而讲起那天的事时,她还有些自责,怪自己没有分配好体力。

袁颖下班时,衣服已被汗水湿透。在咸宁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由于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和佩戴护目镜,几乎每个医护人员都是汗水浸透全身,面庞浮肿,有明显的勒痕和压印。记者 杨峥 陈飞 摄

战疫先锋

云南支援湖北的7批医疗队员,到达湖北之后,医疗队第一时间成立了临时党委,下设15个临时党支部,共有党员477人。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越是重大关头、关键时刻,越能考察和识别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有的第一时间请战驰援武汉;有的在病区收治初期连续工作数十个小时……他们,都是在战疫“火线”上勇担重任,经受住严峻考验,得到组织和医患认可的优秀医护人员,是抗疫一线的中流砥柱。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危难面前不计得失,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

与此同时,368名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经过严格考察,在各党支部推荐下,其中62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20人经过考察被确定为发展对象。他们中,既有年轻的“90后”甚至“95后”护士,也有渴望入党多年的“老同志”;既有人是在战疫一线提交的入党申请书,也有人早已经是入党积极分子。

“请组织在一线考验我。”“我将在一线践行誓言。”“定不辜负组织信任,疫情不退我不退。”……手写的入党申请书,恳切的言辞,庄严的宣誓,坚定的初心。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火线入党,激励着一线人员坚定信念、顽强斗争,满怀信心投入到抗疫斗争中去。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名党员犹如一个个红色卫士,在最需要的地方,守卫着武汉人民的安全与健康。一名名党员构筑起众志成城的“红色长城”,为全面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了坚强保证。

3月12日,云南省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在汉阳体校方舱医院封舱后举行告别活动,队员们高举党旗和队旗,手捧荣誉证书合影留念。

云南医疗队队员、共产党员邓小丽工作在咸宁市中心医院重症ICU病房。在抗疫一线,她冲锋在前,勇担重任,展现巾帼力量。

手写入党申请书,表明坚定的初心。

“火线”上勇担重任,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危难面前不计得失,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

3月9日下午,云南省援助湖北医疗队举行第二批预备党员集中入党宣誓仪式,35名预备党员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批“火线”入党的35名党员中,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24岁,有14名队员是“90后”。

2月23日,曲靖市第五批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记者 杨峥 陈飞 摄

青春绽放

突闻父亲去世的消息,远在湖北赤壁战疫一线的她万分悲痛却无法回滇,只能遥望家乡默送父亲。而面对如此大的变故,她竟然选择在父亲落葬后第一天就继续上班。

她叫何美娇,95后,云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疫情发生以来,举国上下同心战疫,而青年的表现可圈可点。云南援鄂医疗队里,像何美娇一样的众多90后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他们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在与病毒厮杀中救死扶伤;他们敢作敢当、无私奉献,在经受风雨洗礼中破茧成蝶、淬火成钢;他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青春风采,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笃定初心,让人们看到一根根直挺的年轻的脊梁。

口罩遮不住他们的帅气美丽,护目镜挡不住他们的高瞻远瞩,厚重的防护服包裹不住他们纵横飞扬的心。来自彩云之南的他们,用舍我其谁的精神气质与救死扶伤的实际行动,在荆楚大地谱写一曲荡气回肠的青春之歌。

英雄莫问出处,战士何须年长?90后不再是娇滴滴的一代,他们的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男护士阿晓明从小就喜欢画画,到咸宁后,除了在重症监护病房里照顾病人,每天回到住所后他都要画画。他的作品里,是云南人民和咸宁人民的情谊,是战胜疫情的决心、信心和力量。

来自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阳光90后。她们身上所透出的柔韧与坚定,是青春的最好注脚。

杨曾走出武汉优抚医院隔离病区,摘掉口罩,撕下防疮贴时,一阵钻心的疼痛。不过想到病人越来越少,她马上笑了起来,她觉得“每一次进病房都是向着胜利迈进”。

昆明市延安医院感染控制科医生张骏(右),踏入咸宁抗疫一线那一刻就目标清晰:不让任何一位医院职工、任何一名医疗队员感染,“我要用心坚守在医院感染防控这条隐蔽的战线上,当好感控卫士。”

何美娇失去了爸爸,但并未失去信心。相反,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她迅速成长,愈发笃定。来自各方的爱包围着她,她也以爱之名,救死扶伤,越战越勇。记者 杨峥 陈飞 摄

瞬间永恒

剃发出征,上班后不能吃、不能喝,不能去卫生间。工作前不喝水,穿上纸尿裤。穿着防护服会痒,但不能抓,要忍着。时间长了,鼻梁上、身上可能会有皮肤病、压创,甚至血痕……

分别的思念,亲人的牵挂,祝福的话语,战斗的友谊,温暖的拥抱,胜利的喜悦,深情的点赞,归家的期待,不舍的泪水……

危难时刻最关情,这是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大灾大难面前,细节最动情,感谢摄影师为我们定格了这些感人的瞬间,把这一切化作永恒。

为在工作中节约梳洗时间,飞赴湖北前,多名女队员剪掉长发。

傍晚,云南医疗队员走进江汉方舱医院。

一天的工作结束,队员们互相帮忙脱防护服。

密闭的防护服致眼镜起雾。

医护人员刚出舱时撕去脸上的胶布。

工作间隙,队友们互相冲洗红肿的眼睛。

3月22日,云南医疗队在咸宁圆满完成任务后即将踏上返滇之路,“生死战友”紧紧相拥依依惜别。

3月9日,武汉市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人数最多、累计出院人数最多的江汉方舱医院开启“休舱模式”,医疗队员们出舱后击掌相拥欢庆胜利。

云南医疗队即将启程回昆,小区的居民打开窗户,高声致谢。

凌晨3点,队员张定芝结束了夜班,回宿舍途中凝望窗外武汉空荡荡的大街。

3月19日,云南省第七批医疗队员平安、载誉归来,特殊时刻,医护人员和家乡人隔空拥抱。记者 杨峥 陈飞 高伟 龙宇丹 摄

人民力量

国家有难,湖北艰难;除派出医疗队,云南各族人民感同身受,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捐款捐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伸出援手。

“武汉人民为了大局、为了我们大家,实施封城,我怕他们缺衣少吃,我尽一份力量,是应该的。”一位昆明市民送来了一筐鸡蛋。“疫情来了,困难来了,云南捐赠的农产品也来了。”一位武汉市民动情地说。

蔬菜、腊肉、白条鸡、鸡蛋、苹果、沃柑、罐头、云花等高原特色优质农产品,采摘、检测、打包、装车……源源不断送往湖北。湖北缺什么,云南就尽可能捐什么,送去战疫最急需的物资。

得知湖北各地血液库存严重不足,临床用血紧张,大理、文山、曲靖、玉溪、临沧、普洱、红河、楚雄、保山、西双版纳等地广大市民踊跃献血,筹备了80万毫升热血,24小时风雨兼程送达武汉。

全省上下一心,有效聚合起支援湖北的温度、速度、力度。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蕴藏于人民之中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创造改天换地的成就。

光荣属于人民、感情系于人民、力量源于人民。

3月3日,独龙江乡孔当村村民到村委会捐款。“武汉人民不容易,我们独龙族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全国大家庭帮扶的结果。”文面女李文仕奶奶说。通讯员 杨时 平李霞 摄

“这块腊肉是我的一点心意。”2月13日,临翔区章驮乡村民为湖北战疫捐赠物资。通讯员 杨中美 付天美 摄

公益人丁莲组织志愿者,帮助蒙自市草坝镇森森农场盛贵林冯金莲夫妇采摘33吨新鲜茄子捐赠湖北。通讯员 钟妍 刘倩 摄

2月15日至16日,大理州鹤庆县辛屯镇妙登村藕塘,一百多名群众冒着初春的严寒挖藕,只为早日将藕送到湖北咸宁。 通讯员 林海 摄

最好的瓜果送一线。2月17日,满载着产自大理的大米、马铃薯、萝卜、莲藕、白菜及沃柑等共186吨捐赠物资运往咸宁。通讯员 杨路树 摄

3月16日,昆明党员干部及广大市民开展“抗击疫情、无偿献血”活动。记者 龙宇丹 摄

3月1日,来自云南省11个州市捐助的80万毫升红细胞、50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历经24小时风雨兼程后抵达武汉血液中心。记者 陈飞 摄

2月28日,来自云南省国资委满载货物的18辆货车从咸宁马桥收费站下来,能投、云南白药、云投等来自云南国企的价值近千万的捐赠物资到达咸宁。 记者 杨峥 摄


2月14日,来自祥云和巍山的37万个鸡蛋和6万瓶矿泉水送达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天两夜开了1600多公里,驾驶员李祥华和同伴抽空吃起了泡面。记者 杨峥 摄

坚强后盾

云南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不愧为最优秀的云岭儿女。为了千千万万的生命而赶赴湖北救治一线的云南白衣天使们同心聚力,化身对抗病魔的“白色长城”,立下战疫头功。天使守护生命,我们守护天使。当他们在前线奋战时,全省各族人民和他们站在一起,齐心协力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心关爱一线医护人员的政策措施,及时落实物资、工资、补助、津贴等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当他们完成任务凯旋时,又为他们提供温暖的“休整港湾”,确保英雄该享有的礼遇、待遇,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好树立起善待英雄、学做英雄的社会价值导向。

云南省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加强统筹协调,对口支援保障组调度得力,努力改善一线医护人员工作生活条件,落实好各项防护保障措施,尽最大努力确保一线医务人员健康和安全。

各有关方面、一线医护人员所在医院以及社会各界、广大市民,以实际行动关爱一线医护人员家属,关心家属疫情防控情况和日常生活,帮助家属解决实际困难,把心理疏导、慰问看望等人文关怀落实落细,确保一线医护人员一心一意投入战胜疫情斗争中。

2月13日,云南医疗队驻地,家乡味道——麻辣土豆条,让大家惊喜不已。 记者 杨峥 摄

后方送粮 (截至3月4日)

后方保障

补助提1倍 薪酬提2倍

疫情防控期间,我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医务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按相应标准提高1倍;及时核增医疗卫生机构不纳入基数的一次性绩效工资总量,将我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医务人员薪酬水平提高2倍;扩大卫生防疫津贴发放范围,确保覆盖全体一线医务人员并及时足额发放。

职称评聘 优先申报参评

参加疫情防治的一线医务人员在职称评聘中优先申报、优先参评、优先聘任。符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业技术人员、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万人计划”、云南省“两类人才”申报条件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州(市)人才项目参照执行。

子女优待 中考可加10分

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子女在2020年入园入学时提供优待政策。我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子女就读幼儿园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安排在公办幼儿园或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录取时给予10分的加分照顾;就读省内中职学校的,按照考生意愿直接录取,并优先选择学校和专业;报考省内高校的,按规定优先满足录取和专业调整意愿。

心理疏导 体现人文关怀

对于在一线奋战的医务人员来说,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除了关注前线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外,也高度重视对医疗队队员的心理干预和指导。对于在前线身体不适的医务人员电话慰问、协调轮休等,让医务人员感受到人文关怀。开通“0871-12320-6”专家咨询热线,24小时在线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专家健康咨询服务。一线医务人员所在单位党组织采取谈心谈话、关怀问候等方式,密切关注医务人员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

慰问家属 开展“6+n”暖心行动

为切实解决一线医务人员后顾之忧,深入了解一线医务人员及我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家庭实际困难,建立家庭情况台账,开展走访慰问,开通一线医务人员及我省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家属就医绿色通道,建立社区干部联系帮扶一线医务人员家庭制度,帮助解决老人和小孩照护、家人生病及防护用品保障等困难和问题。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了“6+n”暖心行动。配备一名家庭联络员,提供“一对一”上门服务,开展生活用品代买、代送、代寄等服务,为医护人员家人排忧解难。

集中休假 至少15天的疗养假期

统筹安排一线医务人员轮班轮休,做好一线医务人员轮休隔离保障,对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的一线医务人员安排强制休息。疫情结束后,及时组织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和疗养休养,并适当增加休息和带薪休假时间。我省支援湖北任务完成后,安排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不少于15天的集中休假疗养。

宣传表彰 鼓励一线医务人员

大力宣传一线医务人员的先进典型事迹,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一线贡献突出的医务人员(含编外人员)和集体进行及时性表彰奖励。做好因履行疫情防控工作职责感染新冠肺炎以身殉职或其他符合烈士评定条件牺牲人员的烈士评定工作,全面做好抚恤优待。

见证史诗

疫情发生以来,千千万万的逆行者驰援湖北。这些逆行者中,有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不是医护人员,却一样穿起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深入隔离病区;他们并不直接救死扶伤,却以另一种形式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

他们就是记者。

2月12日、2月20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先后派出2组共4名记者,随云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一起,奔赴咸宁、武汉。一个多月里,他们以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心系人民,心系患者,心系医护人员,通过一篇篇稿件、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记录了这场伟大斗争的点点滴滴,记录了同心战疫的伟大史诗。

他们是见证者、记录者,也是战士。(记者 宋金艳 孙琴霞)

杨峥

“最”字最多的一次采访 熬夜最多任务最艰巨出差时间最长

“这可能是我工作以来‘最’字最多的一次采访。”2月12日,云南日报摄美部副主任杨峥、春城晚报编委李荣随第三批云南省医疗队出征咸宁,细数奋战咸宁的30多个日夜,从业20年的老记者杨峥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值得纪念的一次采访经历,是出差时间最长、熬夜最多、任务最艰巨的一次“苦差”,同时最为考验体力、耐力的一场“战争”。30多天里,他与李荣经常挑灯夜战,几乎没在凌晨1点前休息过,有时熬到三四点还在讨论报道方案,电脑里光筛选出的照片就有上万张。

这段时间,他吃了最多的盒饭和方便面,以至于现在看见就毫无食欲;为了做好防控措施,他洗了最多的澡,有一天因两入医院、两次与医生近距离采访,他前后洗了4次澡。

印象最深的是2月21日那天的采访。杨峥跟随云南医疗队,第一次乘坐负压救护车,第一次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第一次进入危险重重的隔离病房,全程跟踪拍摄一位重症患者的转运救治工作。“冲进病毒环伺的隔离病房,不怕吗?”“怕啊,但我是记者,去现场采访是我的职责!”杨峥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而采访报道是记者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所以他义无反顾冲向最危险的地方。

杨峥感叹时间过得太快,总觉得还有些遗憾,还有很多抗疫人物、战疫故事没来得及讲。

陈飞

蹲守50米通道一周 为107名医疗队员拍下出舱瞬间

“今天终于可以进隔离病房采访了。”2月20日,云南日报摄影记者陈飞、云南网记者熊强与第七批医疗队赶赴武汉。到武汉整整一个月,3月20日一大早,陈飞收到微信,他和熊强终于取得同意,可以进入隔离病房采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刚到武汉时,尽管拍下了很多鲜活的瞬间,但是让陈飞“郁闷”的是,无法进入病房采访。“刚开始我有点不理解。”陈飞说,和医疗队多接触几次以后才明白,对没有医学常识的人来说,经过培训穿上防护服并不难,但从病房出来的时候,只要有一个细节不到位,就有可能“暴露”。

有一天,医疗队员在群里发了一张面部压痕的照片,陈飞看到后忽然冒出一个想法:为每一个医疗队员拍摄一张人物肖像。他选择武汉优抚医院清洁区和洁净区之间的一条50米通道作为拍摄地。“清洁区这边,我用长焦镜头可以拍到医护人员出舱前最后一次消毒的场景,洁净区那边是他们换上便装离开的画面。”

“我从来没有拍过那么难拍的肖像。”医护人员平均一班6个人,陈飞大多数时间都在50米的通道里等待。“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通道里有椅子,但我不敢坐,也不敢靠在任何地方,每天站到下午的时候小腿已经开始发抖。”在这50米长的通道里蹲守了一个星期,陈飞拍下了3000多张人物肖像,这些肖像的主人公,就是云南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07名队员。

在武汉的日子,陈飞每天都和1岁的孩子视频。要回昆明的时候,他心里却多了几分纠结:有即将见到家人的期待,又有对武汉的不舍……

李荣

在咸宁的一个多月 采写稿件100余篇10万多字

在咸宁的一个多月,李荣成了医疗队队员口中的“高产记者”。他采写的稿件数量超过100余篇,字数超过10万字。但是依然写不尽云南医疗队在咸宁的30多个日夜。

为了尽可能多地记录下云南医疗队的故事,李荣每天早上7点就起床,辗转咸宁各个县市区采访、写稿。稿件发回昆明之后,时常被不同的媒体平台选用。对李荣来说,每多一个发稿平台,意味着他要跟不同编辑沟通稿件的内容和角度,基本每天睡觉时间都是凌晨2点以后。

“医疗队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每个县市区至少都跑了两三次。”李荣说,一线医疗队每天都发生很多故事, “我想记录下每一个队员的付出,写尽每一个故事。”

怎样才能在新闻报道中兼顾每一个队员?是李荣在咸宁时一直思考的问题。他搜集了云南支援湖北医疗队1158名队员的名单,策划了“看不见你的样子,但记得你的名字”的报道,首次在媒体上发布了云南支援湖北医疗队所有队员的名单。

发生在咸宁的故事,通过李荣的讲述传递到云南。在咸宁工作的一个多月里,李荣平均每天至少要发3篇稿子。“因为返程需要准备,3月18日是唯一没有稿子的一天。”李荣笑言,一个多月的高强度工作后,难得的清闲反而让他有些不习惯了。

熊强

瞒着家人到武汉 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发朋友圈

打通熊强的电话时,是3月18日晚上11点多。电话那头,这个1989年出生的昭通小伙显得有些疲惫。这一天,云南医疗队首批队员“回家”,他们要配合云报全媒体平台实时直播,还要兼顾拍摄、采访、写稿,任务比较重,直到晚上9点多才偷空吃了口饭。 “与采访鲁甸地震完全不同,危险潜伏在空气中,看不见摸不着。”这段时间,熊强和陈飞负责记录在武汉的所有云南医疗队,每天往返于各定点医院与驻地之间……

最后一支医疗队结束任务后,他们也踏上归程。熊强说,到家后最要紧的事,是带妈妈去医院复查。其实这次采访任务,他没打算告诉家人,怕家人知道了担心。为此,到武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敢发朋友圈。但一个电话让他再也瞒不住了,“我妈生病了,要从老家昭通到昆明看病,我出差的这个谎就没法再圆了。”得知实情的家人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轻声叮嘱他要做好防护、平安回来,但家人的担心熊强知道。

除了常规的采访任务,他与陈飞还大胆尝试了Vlog(视频博客),记录在武汉的点点滴滴,发出后受到不少网友关注。有时未及时更新,还有些“老铁”留言“催更”。

熊强说,待到武汉走出阴霾,他想故地重游,看看武汉真实的样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